语文应试2012年9月试题总汇.doc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应试2012年9月试题总汇

语文应试·每日一题 2012年9月试题总汇 特别说明:本人对“每日一题”的题目不拥有版权,但对“每日一题”的答案详解拥有版权。因为,所有答案详解皆由本人辛勤制作。未经允许,任何机构与个人不可盗作商业用途。若需使用,可通过,与本人联系。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 ②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故事 了现实的生活。 ③ 一个人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A 杳无音信 反映 即使 B 销声匿迹 反应 即使 C 销声匿迹 反映 虽然 D 杳无音信 反应 虽然 答案详解 答案为C。 “杳无音信”意为“消失不见踪迹,没有一点消息”,多用于人。“销声匿迹”意为“消失了声音,隐藏起踪迹”,通用于人与物。由第①句可知,句子的主体是昆虫,故用“销声匿迹”,进而排除A、D。 再看B、C两项中的“反应”与“反映”:“反应”指机体受到刺激后引发的活动,如“地震前,有的动物有异常反应”;“反映”则意在把客观事物的面貌或实质表现出来,如“这篇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新变化”。总体说来,“反应”多是被动的,而“反映”多是主动的,故第②句用“反映”。 至此,我们已能确定答案为C。再看第③句,“虽然……但”和“即使……但”都有表转折之意,但“即使……但”更侧重于表现一种假设状态下的转折,而第③句中没有明确的假设前提,故用“虽然……但”。 2012年9月4日·周二·病句辨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武(汉)荆(门)高速公路顺利通车,比预计通车时间提前了三个月。 B、这部电影,对我很熟悉,因为它是一部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励志片。 C、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D、《红楼梦》当然是旷世杰作,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朝代和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答案详解 答案为A。 B项问题出在主语,应改为“我对这部电影很熟悉,因为它是一部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励志片。” C项问题也在主语,可由句子主干看出毛病。通过缩减句子成分可知,句子主干为“检验工作被评为优胜单位”,显然主语不对,应改为“我们车间因检验工作突出,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D项错在表意不清,应改为“《红楼梦》当然是旷世杰作,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朝代和出身,其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在日常病句训练中,我们应指出病句的症结所在,如能修改病句,则更好。 2012年9月5日·周三·句子排序 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 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A)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B)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C)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D) 答案详解 答案为B。 如果审读待填入句“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可知,这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它的前半截应承接“动物之间的共生现象”,也就是说,所还原处的前文应主要在讲动物间的共生现象;后半截应该总领“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就是说,所还原处的后文应主要在讲植物与动物间的共生现象。回到语段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处,只有B项符合这一要求。 2012年9月6日·周四·现代文阅读一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①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②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③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