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无讼_还是_健讼_对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思考_张洁.pdfVIP

_无讼_还是_健讼_对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思考_张洁.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_无讼_还是_健讼_对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思考_张洁

2007.06 政法论坛 “无讼”还是“健讼” ——对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思考 □ 张 洁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口 571158) 摘 要 本文从官方和普通百姓思想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指出了官方理想和现实百 姓行动之间的差异,从而对一般所认为的“无讼”观念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传统社会 诉讼观 无讼 健讼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 (2007)-463-03 ①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的这句话被 吉。但诉讼毕竟不是好事,即使胜诉,也必获凶。遇有争讼, 后人引用了无数次,用来证明一个法史学上似乎成为定论 请一位位居尊贵的人居中裁断,这对于平息诉讼是有利的。 但又开始争论的话题——传统社会下中国人的诉讼观是“无 诉讼终究是坏事情,不是解决矛盾的适当方法,不能帮人渡 讼”还是“健讼”?本文将试图从几个层面上对此展开探讨。 过难关。这里便指出了诉讼终凶的性质,并指出忍让和调 一、“无讼”的思想渊源 解是解决争端的适当方法。在此卦的爻辞中“不永所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每个精英阶层 ⑥ “不克讼”等也都强调了不能以讼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又 的成员都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自然而然,他们对诉讼的观 如前文所引之孔子语,“若论听讼,我也和人差不多呀!必 念也或多或少与儒家经典对其的价值评判相契合。 ⑦ 然要能使人不兴讼才好吧!”孔子认为通过处理诉讼不能 在儒家的理论世界中,和谐无疑是至高的理想,孔子在 达到人和,只有从根源上消灭诉讼,才是正道。或者说运用 述及他所期望的“大同世界”描述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道德教化的力量,使人们互相谦让,自然而然就没有纠纷,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更勿论争讼了。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当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社会的精英阶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层越发地信奉和宣扬无讼的精神。在他们眼里,兴讼是道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德低下的行为,如果一个地区诉讼数量多,那么就是社会不 ②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我们很容易看出其背后的“天 稳定,世风日下的表现,应当归咎于官员施教不力。于是, 道和谐”的观念。与同样追求“和谐”的道家的出世观念不 许多官员都留下劝人息讼的话语。即使是如海瑞一般的“清 同,儒家更注意在社会关系中寻求平衡点,而这个调节的工 官”,在谈及诉讼问题时,也是报以不屑,并将“息讼”作为自 具就是“礼”。“礼”是一种社会规范,一种“君君,臣臣,父父, 己的理想:“淳安县词讼繁多,大抵皆因风俗日薄,人心不古, ③ 子子” 等差有序的秩序。如果人们严格按照这种规范行 惟己是私,见利则竞。以行诈得利者为豪雄,而不知欺心之 ④ 事,自然会达到一种和谐无争的状态。“礼之用,和为贵”, 害;以健讼得胜者为壮士,而不顾终讼之凶。而又伦理不悖, 讲的就是“礼”中所蕴涵的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的追求。 弟不逊兄,侄不逊叔,小有蒂芥,不相能事,则执为终身之憾, “讼”是和“争”联系在一起的,显然就与儒家所倡的和 而媒孽讦告不止。不知讲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讼之所 谐产生了差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争”本就与儒家这 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