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线性规划对偶问题资料
第一节 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对偶问题的提出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数学模型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对应关系 对 偶 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辞格 定 义 根据特定的表达需要,将结构相同、字数 相等、意义相关的词语组成句子或句丛并置在 一起,形成富有对称美的语言组织。 例 如 圆荷浮小叶, 细麦落轻花。 1、工对 对偶要求严格,避免重字,平仄相对。 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无情对,即对子只求格式上的工整,但是不考虑意义上的关系,甚至上下句之间毫无关系。 对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两仪四象生八卦 春宵一刻值千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二)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上联为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途中所作.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此联全用“双联”修辞格.”“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形成原因 人们对于对称美的发现和积极运用。 (自然界、人体匀称的物理现象) 形成原因 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人擅长系统思维、辩证思维) 对偶是中国人空间意识的象征,以生动的节奏赋予空间无限的时空往复性。 形成条件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体,语义浑厚,排列整齐。 古汉语以实词活用为常例,语义富于层次而排列富于联合。 形成条件 古汉语以意合为常例,骨于突出,具有召唤性。 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表达效果 可以形成对称美,节奏感和整体性 将不同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特殊意境。 并列不同的事理,形成特俗的理念,使读者在推理当中得到无限升华。 一、对偶问题的提出 实例:某家电厂家利用现有资源生产两种 产品, 有关数据如下表: 二、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对应关系 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 2.反对 一联的两句表达的事物或情理相对 相反。即从相反的两个角度说明事理, 以便映衬。 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3.流水对 上下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承接。 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设备A 设备B 调试工序 利润(元) 0 6 1 2 5 2 1 1 15时 24时 5时 产品Ⅰ 产品Ⅱ D 如何安排生产, 使获利最多? 厂 家 设 Ⅰ产量––––– Ⅱ产量––––– 设:设备A —— 元/时 设备B –––– 元/时 调试工序 –––– 元/时 收 购 付出的代价最小, 且对方能接受。 出让代价应不低于 用同等数量的资源 自己生产的利润。 设备A 设备B 调试工序 利润(元) 0 6 1 2 5 2 1 1 15时 24时 5时 Ⅰ Ⅱ D 厂家能接受的条件: 收购方的意愿: 单位产品Ⅰ出租 收入不低于2元 单位产品Ⅱ出租收入不低于1元 出让代价应不低于 用同等数量的资源 自己生产的利润。 厂 家 对 偶 问 题 原 问 题 收 购 厂 家 3个约束 2个变量 2个约束 3个变量 原问题 对偶问题 一般规律 特点: 1. 2.限定向量b 价值向量C (资源向量) 3.一个约束 一个变量。 4. 的LP约束“ ” 的 LP是“ ”的约束。 5.变量都是非负限制。 其它形式 的对偶 ? 1.对称形式的对偶 当原问题对偶问题只含有不等式约束时,称为对称形式的对偶。 原问题 对偶问题 情形一: 原问题 对偶问题 化为标准对称型 情形二: 证明 对偶 2、 非对称形式的对偶 若原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