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咳嗽的.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 咳嗽的

第一章 社区常见疾患的护理 ;;;;;;2.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4h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急性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淋巴瘤、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恶性肿瘤、流行性感冒等。 ;3.各系统反应 发热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体温升高,同时伴有由发热引起的各系统表现:如心率增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成人心率增加10次/分钟左右,儿童增加15次/分钟;呼吸加深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引起食欲不振、舌苔、口干、呃逆、便秘、消化不良等;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痉挛等表现,尤其以婴幼儿期的“热惊厥”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可伴短暂意识丧失;尿量减少,尿色变深;高热持续不退者还容易产生烦躁、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四) 常用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主要使用解热镇痛剂,其分为类固醇及非类固醇两种。 (2)中药治疗:常用发汗退热法:如麻黄汤或银翘散。;2.非药物治疗 (1)物理降温:中等热病人可用冰袋、湿冷毛巾等置于前额、腋下及腹股沟等处,通过冷传导的方式帮助降温,冷敷头部可以减轻因发热所至的头胀头痛;高热病人,可用酒精擦浴,或用薄荷乙醇浸剂或紫苏乙醇浸剂,其降温效果更佳;擦浴后用10%的盐水冰袋冷敷,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袋。 (2)中医针刺法:针刺大椎穴,配合刺血、拔罐、刮痧等方法,疗效显著。;二、护理措施 (一) 病情观察 1.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4次,必要时可重复再测,并作好记录。采用退热措施后半小时测体温1次。;2.观察伴随症状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皮疹、寒战、呼吸急促,肌肉和关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嗜睡以及惊厥等。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1)伴腹泻、呕吐:提示急性胃肠炎或细菌性痢疾。 (2)高热伴呼吸急促、喘憋:提示肺炎。 (3)高热伴头痛、呕吐、嗜睡、抽搐等症状,提示脑膜炎或脑炎。 (4)儿童发热伴皮疹:提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若发热同时出现异常嗜睡、拒绝饮水、耳痛、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及严重头痛等征象者也应立即就医。;3.观察出入量 包括尿量、体重,及时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4.观察应用退热药的反应 应重点观察病人服药后体温变化情况,若出现大汗淋漓,应多给病人饮糖盐水,更换内衣,以防着凉,注意观察病人有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虚脱症状。此外,退热剂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的刺激症状,可以让病人适当进食后再服退热药,以减轻病人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二)对症护理 1.物理降温 使用30%酒精,酒精温度为41℃~43℃进行擦浴,部位为颈侧、腋窝下及腹股沟,或按大动脉走行进行擦浴,禁擦后背、胸前区、腹部和足底等处,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在使用冰袋时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禁止将冰袋置于胸、腹部及足底;无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以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强舒适感。;注意:对有出血倾向或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伤的病人禁用酒精浴;高热寒战或刚服过退热药病人不可冷敷或擦浴;婴幼儿在出麻疹时也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物理降温尤其是酒精擦浴勿与药物降温同时进行,因为药物降温主要是通过皮肤毛孔张开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而酒精擦浴时会使表浅血管收缩,两者拮抗,会降低疗效。;2.药物降温 疾病诊断明确,且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服用退热药;无高热惊厥家族病史又未曾出现过高热惊厥的幼儿,体温超过39℃时,应使用退热剂;对于有高热惊厥病史或已出现过高热惊厥的小儿,体温超过38.5℃即应服用退热剂;对于发热同时出现头痛、失眠、烦躁以及精神兴奋等神经系统表现时,可酌情早些应用退热剂。但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对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要轻易使用,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三) 中医护理 对于药物或物理降温无效的病人,可采用中医针刺降温法。方法为针刺大椎穴,采用强刺激提插5?7次,然后在该穴处拔火罐。或配合针刺风池、曲池、合谷(双),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法5min,病人有出汗现象,间隔10min后再行第2次提插捻转,以遍身出汗为宜,留针30min即可。注意:此法需由经过专门培训后的护士或相关专业人士实施。;(四) 日常生活指导 1.生活护理 (1)休息环境: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保持空气的流通,每日通风2次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