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六、结论 A.无主体熟人社会只是在特定时刻(如过年)尚具有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由此区别于陌生人社会。这也是提出“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槪念的理由。 B.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的高度熟悉并非构成熟人社会的充要条件,熟人社会的形成,还取决于相对确定的社会边界与主体角色的常在。这也是“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槪念所具有的解释能力大于“熟人社会”之处。 江汉平原新贺集 一、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Society of Acquaintance)“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合一,非亲即故。地理边界与社会边界重叠。 熟人社会的制度结构:差序格局。 为什么聚居 小农经营 节省土地 水利合作 居住安全 分家继承 熟人社会的逻辑 舆论压人 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人口规模)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唾液淹死人”与“如入无人之境”) 社区地理边界与社会边界重叠(“高速公路现象”与社会生活流动) 面子有价: 面子的获得来自道德舆论的肯定性评价 封闭的社会空间,社会资源有限 面子值千金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可累积 社会资本: 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 在社区地理边界和社会边界重叠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可经过积累和再生产,甚至可以实现代际的承接和转换。 民间权威的出现。 族群离析的原因: 向外扩张.居住地与耕作地过远,妨碍效率. 精耕细作.土地报酬递减律限制.内卷化(Involution). 族群离析与远距离迁徙及其熟人社会再造(“钱塘江以南中国”). 二、为什么离土离乡 a,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追求劳动生产率,资本替代劳动; b,农民隐性失业。农产品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属性。 三、为什么往返于城乡之间 城乡二元体制。以增加家庭收入为目的的“打工” “半工半耕”的行动逻辑。低报酬农业与低报酬“打工”的相辅相成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力的过剩与短缺 家庭生命的周期性。“家庭策略” (Family Strategy) 。男工女耕或壮工老耕。家庭的经济生产功能与生命育养功能 四、乡村空心化 2009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农民工总量为2.2978亿人,比上年增加1.9%。全国2.3亿农户,户均劳动力外流1人,40岁以下男劳力基本全部外出。(数据来源:2010年3月23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监测调查报告) 根据2006年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79亿。可见,已有近一半的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 。 1995年中国农村人口数达8.5947亿(峰值),2009年下降为7.1288亿,以平均每年超过1000万的幅度持续下降 1991年中国农村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人员数达3.9098亿(峰值),2009年下降为2.9708亿,以平均每年超过500万的幅度持续下降(以上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2011年离土离乡农民工1.59亿人,离土不离乡农民工0.94亿人,两者总数2.53 亿(25,278万)人。 以农业为主业的就业人员,十年间平均减少1213万人/年,2010年的(以农业为主业的)农业就业人员已经下降到低于2亿人,仅为1.97亿人。 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柳冬妩:《空心的村庄》 门前的路被杂草掩盖 我只能在记忆中分辨出来 一些亲切的门已不存在 剩下的门一直关着 锈迹斑斑的锁 等待偶尔的打开和最终的离去 钥匙锈在千里之外的背包里…… 柳冬妩:《空心的村庄》(续) 熟悉的人越来越少 陌生的狗越来越多 我望它们一眼 它们也望我一眼 我真想像狗一样对着村庄狂吠几声 让沉睡的鸟儿一只只苏醒 乡村空心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及全国范围内对各类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和价格的“逐底竞争”(race to bottom),即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全国化(nationalization) 经济对社会的吞噬 五、 “空心化”与“无主体熟人社会”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社会系统”理论:具备足够数量的行动者乃是社会系统整合的必要条件。 乡村青壮劳力异地化生活,社会主体角色缺席,呈现病态的熟人社会,即“无主体熟人社会”(Baseless Society of Acquaintance)。 无主体熟人社会的逻辑 舆论失灵 社会主体角色缺席,人际关系疏离(成员少、互动少),道德舆论无力 道德自觉与舆论压力成正比,道德舆论压力与舆论传播者的数量成正比 面子贬值 面子的扩张和增值能力与人际关系网络范围成正比 社区成员锐减,面子“含金量”降低 社会资本流散 劳动力外流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