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中游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与岩土侵蚀类型划分论文.docVIP

浅谈黄河中游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与岩土侵蚀类型划分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黄河中游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与岩土侵蚀类型划分论文.doc

  浅谈黄河中游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与岩土侵蚀类型划分论文 摘要:通过资料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简述了黄河中游主要岩土侵蚀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阐明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的主要类型有重力侵蚀、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化学侵蚀、复合侵蚀和人力侵蚀等形式,并对不同侵蚀类型的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剖析了岩土侵蚀类型及发展规律及其地质环境背景。根据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岩土侵蚀的地质环境是: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地层结构及岩石微结构、地形地貌和新构造运动以及人为活动。并且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运动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展方向;地层的岩性和结构控制着岩土侵蚀的抗侵蚀能力;地形地貌控制着岩土侵蚀类型的差异性;外动力条件控制着岩土侵蚀的速率和强烈程度。 关键词:黄河;地质环境;岩土侵蚀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freelap 根据区域构造发育情况和现有的岩土侵蚀现状可以看出,大的侵蚀冲沟的发育基本上沿大的构造线发育而成,如纳林川的发育是沿着大的构造线而成,其支沟也是沿袭的伴生小构造或构造影响带的发育而发育。小的侵蚀冲沟的发育和发展方向也受小构造控制(图2)。所以,构造控制着岩土侵蚀的主要发展方向。 图2 小断层与小冲沟 Fig.2 Minor fault and rill erosion 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与岩土侵蚀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调查区内的总体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沟谷面积占30%~40%,沟网密度达3~6 km/km2。北部地势较平坦,波状起伏,由于靠近沙漠,地表大部覆盖浅层沙,岩土侵蚀类型主要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现象相对较弱[3]。中部地区以劈砂岩分布为主,如圪秋沟、干察板沟、布尔洞沟和尔架麻沟小流域,地形破碎切割强烈,沟谷发育,相对高差较大,岩土侵蚀方式以重力侵蚀为主要HJ1.9mm的表现形式,水力侵蚀相对处于次要的地位,在纳林川以东、十里长川以西和库布齐沙漠以南地区为砂质黄土劈砂岩丘陵区,在地形低凹处,因风蚀较轻,尚残留有部分黄土,但厚度不大,地形总的特点是较平缓,呈波状起伏,沟道较浅,岩土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岩土侵蚀现象相对较轻。研究区西南部,虽以基岩为主、地势较高,但地形相对平缓,岩土侵蚀方式以水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次之[4]。 3 主要地层及分布 调查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中统二马营组(T.2e),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下统延安组(J.1y);白垩系下统的东胜组(K.1d);第三系(N.2)和第四系的黄土、砂黄土、冲洪积物及风积沙(表1)。其余地层由于构造运动被侵蚀或沉积间断而缺失[5]。 Table 1 Strata table of studied area 3.1 下三叠统刘家沟组(T.1l) 本组呈条带状分布,走向北西-南东。分布于干察板沟、西尔加马村、束机沟、拉麻敖包、沙圪堵东、西五色浪沟、孙二家庙沟等地,出露面积约为1 000 km2。上部主要为浅粉红色、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与含砾中粗粒紫红色砂岩互层,夹紫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图3),具有交错层构造;下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砂岩、砂质粉砂质泥岩,交错层构造特别发育。本组岩相和厚度总的说来变化不大,厚度大于140.97 m,与上覆和尚沟组为连续沉积。 图3 张家梁刘家沟组地层实测剖面 Fig.3 Liujiagou set actual-survey of strata profile in Zhangjialiang 图3中①至⑨代表的地层岩性如下。 ①灰白色厚层砂岩,颜色较纯,厚11.68 m。 ②灰白色砂岩与紫红色砂岩呈薄层带状互层,少许交错层理,顶部有两层砂质泥岩,单层厚10 cm,该层总厚度为247 m。 ③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厚4.57 m。 ④底部为一层厚约20 cm的紫红色砂质泥岩,其余为灰白色砂岩与紫红色砂岩呈薄条带状互层,顶部为一薄层紫红色砂岩,厚8.85 m。 ⑤底部为一层厚约40 cm的紫红色砂质泥岩,其余为灰白色砂岩与灰白、紫红色条带状砂岩互层,厚10.36 m。 ⑥顶、底部为灰白紫红色砂岩薄条带,中部为厚层灰白砂岩,厚3.84 m。 ⑦上部为厚约30 cm的砂质泥岩,中、下部为薄层灰白紫红相间的砂岩,厚1.60 m。 ⑧上下部为较厚的灰白色砂岩,厚度不均,中部为灰白紫红相间的薄条带状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3.69 m。 ⑨上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较厚,下部为紫红、灰白薄层交错砂岩,未见底。 3.2 下三叠统和尚沟组(T.1h) 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出露于大、小母化沟、昌汗不拉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