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一章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闫伊默/著 第一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为人们所无视,这是人类的心理惰性。而传播就是这样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或行为,因为它太平常、遍在了,因而人们对它没有感觉。除了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之外,与人类如影相随的社会传播更是无处不在,正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传播对人类来讲,其意义不亚于水和空气。传播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谓互为表里,其遍在性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模式与类型 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传播学? 对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和问题的厘清,是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是“communication”或“kommunikation”。它源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一个是“com”,指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指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两个词根合起来,意为“共有”、“共享”。到了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那里,他将“communication”定义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一件事情。后来这个词的内涵略有变化,主要是指思想或信息的交流、沟通。 “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 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理解这一点,对形成 正确的传播观念、有效的传播行为及富有解释力的传播研究都不无意义。 以阅读为例,一本书在没有被阅读时,信息或知识只是一种物理性的凝固。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有意关注,意味着传播活动(这里指的是人内传播)的运行。因此,所谓阅读,就是赋予文字以意义的一道程序。读者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的活动就是一种传播现象。 二、传播模式 所谓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模式是对现象的简略描述,它有利于我们对复杂事物获得总体性的准确认识。模式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对等描述,但其优越的指向性方便我们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模式与理论的关系,类似于地图与现实地理的关系。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论文中,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随后又做了修订,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Who(谁) Say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1916—1991)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3.讯息寻求模式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介绍了英国传播学者多诺休(Lewis Donohew,1929—)与蒂普顿(Leonard Tipton,1940—)在1973年提出的“讯息寻求模式”。 三、传播类型 对传播类型的划分,有利于传播研究的深化。划分标准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传播类型。同时还要注意到,各种传播类型之间并非截然分明,很多情况下几类传播方式同时存在并发生相互作用。传播类型的分类是相对的。根据传播范围、传播关系、传播规模的大小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得以进行,对传播内容和意义进行组织和处理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一、符号 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 任意性和约定性 语言和言语 非语言符号 1、能指和所指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互相联结而成。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机制,皮尔斯根据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可能性:一是标示(index)或征候;二是图像(icon);三是象征(symbol)。“标示”指符号与指 称对象之间具有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图像”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关系。图像符号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会意性,在跨文化传播中运用较为广泛。“象征”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关系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象征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其关注的主要领域。 2、任意性和约定性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无“根据”。 约定俗成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物理感知。 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旦形成,就成了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四中学初三下学期四月调考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VIP
- GBT 42706.1-2023 电子元器件 半导体器件长期贮存 第1部分:总则.doc
- 2018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期末达标检测卷.docx VIP
- AC-25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试验段施工方案.doc
- 行业联盟与竞争格局演变-深度研究.pptx
-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九年级初三(上)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pdf
- 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高三二模物理试卷及答案.docx
-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知识清单)【教师版】.docx VIP
- 2025保安员理论考试100题(附答案) .pdf VIP
- 2022年三级教育测试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