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一专题专题九图将好景笔底事,待我与君细绘出技术总结.doc

第一部分专题一专题专题九图将好景笔底事,待我与君细绘出技术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九 图将好景笔底事,待我与君细绘出 ——图文转换 2016高考导航 考点  图文转换。 解读  图——漫画、表格、徽标、图片,示意图,等等;文——用准确、简明、生动的文字表述;转换——信息要准确、全面、条理,能力层级为E。                  先做真题——写写你的感悟 1.(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解析:选C。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本题考查的实质是把握漫画的寓意。首先要读懂漫画,漫画的中间是一个写意的人,代表手的线条抓着一些东西,而头部后转,代表眼睛的黑点紧盯着未被抓住的东西。再比对选项,可以确定寓意为我们总是想不到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总是盯着(想要)我们未得到的。 2.(2013·高考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5分) 年龄人数作品 20岁前 21~25岁 26~30岁 31~35岁 36~40岁 41~45岁 处女作 72人 95人 36人 7人 代表作 8人 31人 96人 50人 25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图表的角度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的高峰年龄段是20~30岁,发表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的高峰年龄段却是31~45岁,这两者相差十年左右,这十年,就是写作逐步成熟的时期。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3.(2012·高考江苏卷)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5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涵的意义。图中是一对父子,孩子哭着向爸爸索要着什么,而父亲却一脸笑容,爽快地答应着,可脚下,已越过是非的底线。 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4.(2014·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首先要看懂图画: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人未到平衡点、走上坡路,过了平衡点、走下坡路,处在平衡点、在最高处三种情形。其次要认真分析处的示例文字:运用第二人称,揭示图中人所处的情形及人生哲理。要注意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配文简洁,用语准确,表达生动。 答案:当你走向平衡点时,以为会越走越高。 当你退回平衡点时,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5.(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做这类题要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另外还需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一抹恬淡的微笑,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一次鼻尖的轻触,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碰撞。那稚嫩的臂膀举起的不仅仅是一只弱小的兔儿,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1.江苏卷在图文转换题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