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柏林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中的柏林墙:自由与信仰的两难 2009-02-13 14:24:44?  来自:?萤火虫? Good Bye Lenin! / 再见列宁的评论????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这段著名的演讲,出自1963年的约翰·肯尼迪。他的这篇《我是一个柏林人》,在30年后已经被引为冷战时期的经典记忆之一。?   ?   1989年11月9日,接替昂纳克出任民主德国最高领导人的克伦茨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凿开柏林墙,开放东西德分界线。当天,就有1%的东德公民涌入西柏林,和1961年关闭边境以来被迫分离的亲友们团聚。原本被两种意识形态分开的一个民族,一下子陷入不真实的通宵狂欢中,在尘土飞扬中高喊“我们是一个人”。?   ?   今天,两德统一的狂喜已经消退,柏林墙倒塌的后遗症正在显现。这个历史悠久、善于思考的城市,正承受着高失业率和高财政赤字的沉重负担,东西德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统一之后的平衡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已经有不少的东德人开始怀念过去的不愁吃穿,尽管要以思想自由为代价。?   ?   正是因为生活正脱去它温情的面纱,德国本土电影人开始反思制度和人性,但一直到2001年以后,才开始有真正刺痛伤疤的独立电影诞生。从开始的纯粹西方视角(《逃出柏林》),到宽容超脱地探讨柏林墙背后的疾病(《再见列宁》),德国电影人对柏林墙的反省和审视,同样呈现出一个成长的过程。?   ?   电影背后的故事?   ?   柏林弗雷德里希大街上,有一座柏林墙纪念馆,它的旁边就是游人如织的C点边检站(Checkpoint Charlie)。馆里记载了许许多多的逃亡故事,它们都属于正史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的小人物。德国人在纪念馆的主页上,把柏林墙叫做“中国长城第二”。?   ?   自1961年建成到1989年化为乌有,数十年间几乎只能见到东德人逃往西德。有的人直接开车撞破水泥墙,有的人挖了上百米长的地道,还有的人则跳楼、游泳,甚至藏在前往西柏林演出的交响乐团的手提箱里。5043人成功逃脱了共产主义,3221人被逮捕,239人悲惨地死去,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曙光,还有260人受伤。?   ?   事实上,还有更多触目惊心的故事,都在安静的纪念馆里等着后人去瞻仰。有个手巧的人竟自制成功单人螺旋桨飞机,还有几个胆子足够大的,做出来一台高压线滑轮车,在暴风雨之夜滑行了六个多小时,从一个电线杆到下一个电线杆,最终到达象征自由的彼岸。但更多的十字架,矗立在纪念馆外的繁华大街两侧,等不到柏林墙倒塌的一天。?   ?   如今还残留的最完整的一段柏林墙,位于当年盖世太保的监狱总部上方。虽然监狱的地上部分早于上个世纪50年代被拆除,但地下刑室是在1986年才被发现的。当时附近正进行地产开发,无意中挖掘出盖世太保的地下秘密。西德人蜂拥来这里参观,久而久之,这里也成为公开纪念被纳粹屠杀的死者的场所,这段柏林墙也因此被保留。?   ?   当年,柏林墙只是那道分割的一部分,在没有人居住的空旷地带,还有很多瞭望塔和铁丝网,这些地方当时被称为“死亡地带”。统一以后,死亡地带一下子变成罕见的大地块,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天堂。?   ?   第一次探索?   ?   在统一之后,德国电影一直没有正视这个永远缝不上的伤口。是因为废墟重建尚需时日,还是因为迟迟难以解释历史的谜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2001年,在长期认真的积累和思索之后,《逃出柏林》和《柏林生活》终于与世人见面,没有它们,就没有后来的《再见列宁》和《窃听风暴》。?   ?   在《逃出柏林》这样一部柏林墙电影的先驱里,可以看到某种曾经占据主流意识的倾向:轻而易举地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把东方看作牢笼,把西方看作天堂,逃离充满了勇气和快乐。这种偏袒的来源,是因为旧时的信仰和制度一朝之间荡然无存,汹涌而至的自由总是会让人显得一度空虚。?   ?   在这种茫然无所选择的环境之下,电影的选择也肯定会在极端的左右之间摇摆。对于东德人来说,西德是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相对丰裕的物质生活,自由的言论空间,民主的选举体制,多元化的个人选择道路——尽管当时的东德具备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和教育都是免费的,这些人还是选择了逃离。?   ?   《逃出柏林》里充斥的好莱坞理念,让它可以和美国《胜利大逃亡》并列,成为西方民主自由观念笼罩下的逃狱电影。实际上,不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表现手法,德国电影人的小试牛刀,都尽量朝美国人的商业体制看齐,以期至少达到精彩纷呈的观赏效果。?   ?   在此片中,正反双方黑白分明,东德一方的统治者和军队,就像缺少大脑的白痴,任这些聪明的逃亡者摆布。在性格刻画上,从头到尾也是模糊一片,几乎看不到什么让人记住的角色。像这样“正邪对立”的设计,

文档评论(0)

qhhb4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