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之比较.docVIP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之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之比较.doc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之比较   摘 要: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异 同 比较研读      无论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是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历来是古代文言散文的必选篇目。两文的作者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而且两文在教材中也常常被编排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将这两篇“记”进行“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我们发现,两文在写作时代、谋篇布局、主题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各领风骚。   一、写作年代大体相同,凸显了同中有异的文学主张   《游褒禅山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正是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志得意满,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之时。《石钟山记》作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及“乌台诗案”而被贬后的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途中。两文写作时间虽前后相差30年,但都是写于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以欧阳修为首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糜文风,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已取得彻底胜利这样一个大背景。王安石和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深受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文学创作趋于成熟。两人都批判那种“力去陈言夸末俗”和“以艰深文其浅陋”的辞章家习气,[1]注重文章为社会现实服务和理性的说服力,可以说这两篇“记”就是他们文学主张与写作实践的体现。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他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糜的文风,认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刻镂、绘画也”,“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2]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对文章实用性重视超过其艺术性。[3]《游褒禅山记》不以写景状物见长,而以立意超卓取胜,就是他文学主张的鲜明体现,也是他“思想性格的侧面写照”(《古文鉴赏辞典》)。此文写作四年之后,即嘉?v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中央集权。[4]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终于发动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可以说,他那种力排众议、锐意变法,虽屡次罢相,但每次起用后都义无反顾的精神力量,正与这篇游记中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交相辉映。   跟王安石仅仅把文章看作器皿上的装饰品不同,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和表现力,认为作文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见《答谢民师书》,下同),提倡文学创作中的独创精神。又强调“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神妙之处。[5]他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6]作为“五记”之一的《石钟山记》(其余“四记”为《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借景说理,可读性强,正是他文学主张实践的结果。相比而言,在艺术性上,可以说《石钟山记》超过了《游褒禅山记》。文中对石钟山夜景描写生动,形象感人,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这是苏轼对古代散文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说《石钟山记》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说它写得“潇洒自得”;刘大??评价此文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特点。[7]   二、叙议结合写法相同,记游议论各有侧重   两篇游记都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因事见理,卒章显志;且层次清楚,结构严密。但两文在叙议结合的具体安排和侧重点上又有不同。   《游褒禅山记》除最后补写外,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元结构,重点在分析说理。文章在简要记叙游前洞和后洞的经过后,用“于是余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议论。作者因此联想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