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游仙诗中的道教文化.docVIP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游仙诗中的道教文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游仙诗中的道教文化.doc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游仙诗中的道教文化   摘 要: 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无疑都寄托在他的诗里。在李白留有的近千首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这些诗,或许正是破译李白诗歌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道教文化的解码。本文即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分析其中的道教文化。   关键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道教文化      神仙之说,早于道教的产生。《庄子?逍遥游》中那些“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瓦游乎四海之外”的姑射山神人,《史记?封禅书》生活在“蓬莱、方壶、流洲”的三神山仙人,都是神仙现象最早的雏形。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之后,神仙体系被列为道教的主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道教对神仙范围加以扩大,并对神仙作出自己的解释。一般我们所指的神仙,就是指这些上古传说中和历史上得道成仙的神灵。而道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世间之人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这样就可以灵魂长在,肉体永生,就可以达到象《抱朴子?内篇》所云“蹈炎飘而不约,摄玄波而轻步,鼓翻清虚,风驯云轩,仰凌紫极,俯栖昆仑”的神仙境界。[1]   唐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而盛唐玄宗朝又是中国古代道教的极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给社会各阶层尊崇道教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李白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对道教狂热崇拜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在所有唐代诗人中,李白又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一位。他一生笃信道教,神仙观念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人生思想和诗歌创作当中。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使笔如风,把道教的斑斓存想和地理山川的文化积淀编织为离奇的艺术创造,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我们知道,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了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征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耽于山水之乐,徜徉山水之间,甚至为了沉溺于山水之游而放弃了仕宦的进取。自称“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他的一生大部分在“逐风景”中度过。只有那种“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使他感到心情舒畅。因此热爱山水,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2]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并非完全虚托,其中含有很深的意蕴。   全诗貌似豁达超脱,实则无奈不平。不妨来看诗中的重要意象:   1.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诗《西岳之台歌送丹丘子》写道:“九重出人生光辉,东求蓬莱复两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蓬莱仙岛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诗人的理想之所。   2.洞天:神仙所居胜境,道人修道的风水宝地,地仙通天的胜境。道教中人终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中一切尽善尽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写道:“灵宫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鳞泽马之所栖。”   3.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诗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登虚蹑景,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令人神往。[3]   4.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5.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开始游仙行为,骑鹿云游。   6.霓衣风马:极言神仙超凡脱俗而又神秘的装束打扮,来去迅急,具有奇异的能力。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神仙“能策风云发腾虚,并混与而永生也。”   7.虎鼓瑟、鸾回车:极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驾车,足见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首先,“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是对类似瑶池间苑景色的描绘。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下》描绘玉界仙居间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网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