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卷、答题卡一井收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卷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指定区域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弄璋”、“弄瓦”在周代,作为生男生女的代称。后世惯以“弄璋之喜”、“弄瓦之喜”庆贺亲友家喜获龙风,并成了旧时广为流传的一种祝辞。这种祝辞反映了
A.男女平等观念出现 B.家庭的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
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3.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4.阅读下列图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以前经济发达地区在关中 B.至先秦,人们对各地经济发展才有了解
C.江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D.土壤情况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条件
5.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6.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士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7.《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鼓励对外贸易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8.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盗”、“贼”的记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民”。从这一角度来说,官府主要是为了
A.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B.加强君主专制
C.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保护小农经济
9.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是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
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
10.太平军进入湖南省后,巡抚骆秉章在其幕僚左宗棠的支持下,采取湘潭举人周焕南的减税方案,未经朝廷允许私自免征厘金和盐茶税、减征地丁银,由是军民大悦。“在出口货方面……,它们的数量和价值都大为增加,湖南成为我国首要的茶叶输出大省,而上海则成为首要的市场。”由此可见
A.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商品经济发展
B.清政府逐步认识到赋税沉重的消极影响
C.湖南省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内乱
D.内地及沿海的各通商口岸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日趋重要
11.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