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的犯罪问题与法律对策
第25卷第1期 法治论丛 V01.25,No.1
2010年1月 TheRuleofLawForum Jan..20lO
●司珐霭务
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犯罪问题与法律对策
龚培华 陈海燕
01700)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上海2
摘要:第三方支付工具作为一种与电子商务相伴而生的新兴支付工具,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
下仍以其便捷,经济等优势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法律规制具有不明确性,这一平
台短时间内成为盗窃.诈骗,洗钱,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滋生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主要以
支付宝为例,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犯罪形式加以梳理,归纳.分析其犯罪特点,并对现阶段法律对策进
行探讨.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犯罪特点;犯罪形式;法律对策
3 008—452 Ol
中图分类号:DF6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 5(20)0卜048—06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网上购物人群的迅猛增长,“支付宝”、“财付通”等第
三方支付工具凭借网上支付市场的“东风”得以迅速发展。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第三方支
付平台仍以其便捷、经济等优势逆市而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交易的隐蔽性、交互性,第三方支付
平台上法律规制的不明确性,使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非法转移、洗钱、盗窃、诈骗、信用卡
诈骗以及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涌现,这一平台在短时间内已成为各种犯罪行为滋生的新土壤。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出现的犯罪问
题作具体的梳理,分析,下文将主要以第三方支付工具中最具典型性的支付宝为例,旨在厘清其犯罪
表现形式,并对现阶段法律对策进行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一些和国内外大银行签约、有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支付机构,在电子商务企业
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作为双方交易的“技术插件”,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
和服务的企业。①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最贴近生活实际而为人熟知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2009
支付平台。在淘宝网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支付宝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支付宝通
收稿日期:2009~12—02
作者简介:龚培华。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陈海燕,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①王玉学、杨丽君、李悦书:“第三方支付法律规制的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第90页。
48·
万方数据
知卖家(掌柜)货款已到、进行发货,而买方检验物品后通知支付宝付款给卖家,随后支付宝再将款
项转至卖家账户。从网上购物、缴费充值、报刊订阅到证券买卖,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广泛的运用和
强大的功能,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犯罪特点
第三方支付工具作为依托互联网、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及金融支付模式改革而出现的电子支付中
介,是一种高科技、高智能工具,与传统犯罪相区别,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犯罪呈现出诸多其自身固
有的特点。
1.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智能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而我国互
联网的普及从20世纪末叶开始,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犯罪活动的主体大多是年轻人。行为人必
然深谙计算机程序及信息网络运行规则,精通计算机汇编语言,以实现对计算机信息资料的窃取、对
防火墙的逾越、对网络安全系统的毁坏,①大多数还具有金融知识背景,犯罪具有高智能化特点。
2.犯罪行为具隐蔽性、不确定性。行为人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知识,在互联网的任一
终端,可以从头至尾不接触被害人“不留痕迹”的完成犯罪,行为极具隐蔽性,而行为的隐蔽性客观
上助长了行为人主观上的心存侥幸及事后的罪恶感不强,促成犯罪心理的加固与外化,导致连续作案
的可能性。第三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