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硫化氢腐蚀原理与防护技术;一、金属腐蚀基础知识;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二、硫化氢(H2S)的特性及来源;2.石油工业中的来源;91;1.湿硫化氢环境的定义;(2)国内湿硫化氢环境的定义;(3)硫化氢的电离;2.硫化氢电化学腐蚀过程;注:钢材受到硫化氢腐蚀以后阳极的最终产物就是硫化亚铁,该产物通常是一种有缺陷的结构,它与钢铁表面的粘结力差,易脱落,易氧化,且电位较正,因而作为阴极与钢铁基体构成一个活性的微电池,对钢基体继续进行腐蚀。;硫化氢电化学腐蚀过程;五、硫化氢引起氢损伤的腐蚀类型;99;2.湿H2S环境中的开裂类型:;(1)氢鼓泡(HB);(2)氢致开裂(HIC);酸性环境下的氢致开裂机理;(3)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的特征:
在含H2S酸性油气系统中,SSC主要出现于高强度钢、高内应力构件及硬焊缝上。SSC是由H2S腐蚀阴极反应所析出的氢原子,在H2S的催化下进入钢中后,在拉伸应力作用下,通过扩散,在冶金缺陷提供的三向拉伸应力区富集,而导致的开裂,开裂垂直于拉伸应力方向。;107;硫化氢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是一种低应力破坏,甚至在很低的拉应力下都可能发生开裂。一般说来,随着钢材强度(硬度)的提高,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越容易发生,甚至在百分之几屈服强度时也会发生开裂。;(4)应力导向氢致开裂(SOHIC);应力导向氢致开裂示意图;(5)应力腐蚀开裂(SCC)的危害;蜡油加氢精制装置某出口管弯头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使用14年后弯头的壁厚减薄;115;116;117;118;七、硫化氢腐蚀的影响因素;⑴显微组织;硫化氢应力腐蚀断裂临界应力和材料显微组织之间的关系;(2)强度和硬度;⑶合金元素及热处理;铬(Cr):在含硫化氢溶液中使用的钢,含铬0.5%~13%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它们在热处理后可得到稳定的组织。含铬量高使钢容易钝化。;锰(Mn):锰元素是一种易偏析的元素。当偏析区Mn、C含量一旦达到一定比例时,在钢材生产和设备焊接过程??,产生出马氏体/贝氏体高强度、低韧性的显微组织,表现出很高的硬度,对设备抗SSCC是不利的。
对于碳钢一般限制锰含量小于1.6%。少量的Mn能将硫变为硫化物并以硫化物形式排出,同时钢在脱氧时,使用少量的锰后,也会形成良好的脱氧组织而起积极作用。;硫(S):硫对钢的应力腐蚀开裂稳定性是有害的。随着硫含量的增加,钢的稳定性急剧恶化,主要原因是硫化物夹杂是氢的积聚点,使金属形成有缺陷的组织。同时硫也是吸附氢的促进剂。因此,非金属夹杂物尤其是硫化物含量的降低、分散化以及球化均可以提高钢(特别是高强度钢)在引起金属增氢介质中的稳定性。;⑷冷加工;2.环境因素的影响;碳钢在不同浓度硫化氢溶液中的破坏时间;⑵pH值对硫化物应力腐蚀的影响:;含硫化氢溶液中钢的破坏时间与pH值之间的关系;⑶温度;(4)流速;(5)氯离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