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 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 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 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 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特殊判断句 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
(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
(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
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楚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而无语词标志,这要依靠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
今三晋不胜泰,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三、疑问句
1.一般的疑问句 多含有表疑问的代词、副词、语气词。例如:
“大王来何操?”“且焉置土石?”“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独不怜公子姊邪?”“其可怪也欤?”
2.习惯型短语疑问句 在文言文中,又有许多与疑问、反问有关的习惯说法,下面分别介绍。
(l)“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虞兮鹰兮奈若何”,“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如果所插入的宾语是“之”,就构成了“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用来询问办法,还可以询问事情的可否,如果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就带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如: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怎么样)?”“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怎么样)?”“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怎么能够)其拒人也?”
(2)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上述说法,还可有所变化。如“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吴起)?”这个句子把所比较的内容放在句首单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这个句子把要比较的内容省略了,可以根据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