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诗歌的生命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林徽因诗歌的生命意识 陈小锋 【摘要】林徽因一生中经历了亲友的离去、疾病的折磨和社会的动乱,因此她的生命体验极为丰富也很特别,这在她的诗歌中有充分的表现。在诗人短暂的创作生命历程中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精美诗篇中蕴含着诗人独特的生命意识:一是对以宇宙自然景物的热爱、迷恋乃至崇拜的自然主义生命意识;二是对以时间范畴为核心友情、爱情的回忆以及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 林徽因 诗歌 生命意识 诗人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期主要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八年,她留存下来的诗歌数量不多,据陈钟英、陈宇收集整理得:“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只搜集到她的新诗六十三首” ①关于这一点,梁从诫说:“母亲爱文学,但仅仅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临时才欣然名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②萧乾对诗人诗歌数量不多做了这样的分析:“一方面,这是由于她一生花了不少时间去当啦啦队,鼓励旁人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兴趣广泛,文艺不过是其中之一。” ③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因为“从数量说是少的,若论质量,无疑可以少胜多,尤其是她的新诗。”④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始终流露着诗人对宇宙自然本能的热爱和迷恋乃至崇拜,对属于时间范畴的过去的记忆、季节以及时间本身的思索、对爱情和生死永恒主题的追问。在这量少而质胜的诗篇中把诗人对自然、时间、生死等生命意识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对宇宙自然迷恋和追问的生命本能 天地苍茫,万物自然,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幻和永恒存在总是吸引着从古至今文人骚客的情思,诗人也从不吝惜笔墨,用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本能的冲动表达着对宇宙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林徽因于一九三一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上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从一开始就显示出诗人对宇宙自然的迷恋和思考。“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在诗人眼中,天气变化、斗转星移是宇宙自然的“花样”,花开花谢、季节更替带来的景色变化是宇宙自然“荒唐的使命”,对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化人类似乎只能“在她掌握中操纵”,顺应自然的变化,处在着宇宙的混沌之中。但是这宇宙的变幻又像是永恒,年年代代都相似,“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诗人把永恒看作是人类造出来安慰心灵的谎言。永恒与变幻是人类心灵世界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诗人也是在这生命的矛盾中发出“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有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换?”的呼唤,纵使参不透这变幻的永恒,诗人索性追求这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幻来体验生命的存在。“然后踩登/任一座高峰,攀牵着白云/和锦样的霞光,跨一条/长虹,瞰临着澎湃的海,”(《激昂》),“踩登、攀牵、跨、瞰临、”等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自然界中一个活泼可爱的生灵在“高峰、白云、霞光、虹、澎湃的海”等自然奇妙的世界中遨游,在这自然的面前诗人只能“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面前!”诗人完全被自然征服,对自然充满着深深地热爱、迷恋乃至崇拜。《一首桃花》中桃花“像是春说的一句话”、“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笑、顾盼、一瞥”这都是女性的特征,尤其特指古典式美女的神态,诗人眼中桃花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存在,而富有生命的意识。这正如诗人在她的散文《蛛丝与梅花》中所说:“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⑤诗人的笔调但到了极致,但桃花的生命气息却浓到了极致。整个《一首桃花》就是“物我相融”的结晶,是诗人浓厚的自然情结不可抑制而又深入浅出的结晶,这已不再是简单“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应当是“一切情语皆景语”。 《雨后天》、《静院》、《黄昏过泰山》、《过杨柳》、《藤花前》等诗篇发表于一九三六年,诗中流露出诗人对静态自然景物淡淡的思绪和生命情调。“风吹:/吹远了草香,落叶,/吹远了一缕云,像烟——/像烟。”(《雨后天》)、“这掬静,院子深深的/——有人也叫它作情绪——”(《静院》)、“记得那天/心同一条长河,/让黄昏来临,/月一片挂在胸襟。” (《黄昏过泰山》)、“愁闷压在所有的新鲜,/奇怪的街边此刻还看见/混沌中浮出光妍的纷纠,/死色楼前垂一颗烟柳!”(《过杨柳》)、“紫藤花开了/静静的放着看,没人知道……”(《藤花前》)这几首诗都淡到了极致,诗人在平静地流露着对雨后气象、静静院落、黄昏下的泰山、柳树及紫藤花等静态事物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在《藤花前》这首诗中,诗人回环往复的哀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没有人

文档评论(0)

nxuy1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