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12题
1.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C。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故A错误;B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运河的开凿以超出了中原的范围,故D错误。?
2.下图为汉代长安城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长安城
A.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B.重农抑商传统已发生改变
C.仍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 D.商业贸易地位居全国之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都城的特点。分析图示信息可见,汉朝都城长安由九个城门组成,宫城的面积占都城的绝对比例,东市、西市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可见汉朝长安城是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仍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故选C。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在宋明时期,故A错误;战国以来直至晚清,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且根深蒂固,故B错误;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3.宋代士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顾炎武《日知录》也记述:“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这表明
A.火葬这一习俗始于宋代 B.儒家孝义之说日渐式微
C.士人阶层倡导移风易俗 D.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深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中宋代学者洪迈认为火葬的民俗开始于佛教火化,并逐渐形成了社会风气;后世的顾炎武指出火葬的习俗在江南地区盛行,在宋代已经出现。上述说法反映了佛教的影响在中国社会进一步深入,故选D。依据材料信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的火化形式随之推动了民间火葬习俗的出现,故A错误;B、C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4.《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官个人才识 B.史著编撰意图 C.史料运用方式 D.史著编撰体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材料反映了同样的明武宗一个皇帝,在《明实录》和《明史》中记载截然相反,《明实录》记载他是一位“勤于国事”的明君,而《明史》则称其为“骄奢淫逸”的昏君。两者差异在于史书编著时受史家所处时代、立场、出发点等方面的制约,即史著编撰意图的影响,故选B。A、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史著编撰体例仅为形式而非主要原因,故D错误。
?
5.下表是1844—1851年上海茶出口量及出口价格统计表,此表反映出
A.上海替代广州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B.列强控制下茶叶出口利润丧失殆尽
C.鸦片战争后中国银贵钱贱的状况 D.太平天国起义抑制了上海茶叶贸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841—1851年上海茶叶出口量不断攀升,而出口价格不断下降;在出口价格下降的同时,却出现白银价格指数不等比例的下降,可见鸦片战争后外国鸦片和工业品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上述白银指数大幅度下降体现了中国出现的银贵钱贱的状况,故选C。A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不符合材料主旨及史实,故排除;此阶段太平天国起义尚未发生,故D错误。
?
6.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思想。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礼仪观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倡导西方的“力今以胜古”的进化论思想,反映了面对当时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分子要求变法图存的思想,可见这些言行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选C。A、B、D所述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
7.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