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史第三章
第三章 老子、庄子与道家的自然之趣 老子: (约公元前581~不详),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生前曾任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晚年辞官隐居。 《 道德经》中的“德”《道德经》中的“德”是指“道”的功用或显现,是事物得于“道”而形成的内在特质,是人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老子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天地之德、自然之德;“下德”:人间之德、社会之德。 庄子:(约前375年--约前300年)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代表作《庄子》。 第一节 道论 一、道法自然 道是宇宙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具有独立性。 1,“道法自然”与尊重规律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一是指“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二是指”道“是因顺其固有态势运行的。引申开来,前者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后者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性。 “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我们要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是人类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2、道是精微深远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具有超越性。 3、道是“一”、“朴”,有无限性。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二、“道”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总之,《老子》中的“道” 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所以,“道”又叫做“无”、“无名”、“朴”、“一”、“大”。 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 与原始浑朴的总体。但“道”绝不是一个抽象的 共相,而是一个流转与变迁的过程。它周行而 不殆,周流万物,即在循环往复、不但返回本 根处的运行中,实现出有形有象的器物世界, 即“有名”的世界。“道”是“有名”与“无名”、流变 与不变、整体与过程的统一。 三、《庄子》之“道”论 1、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 “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天地,周遍包涵,巨细不遗,既宽博又深远。万物都具备“道”,“道”内在于一切物之中.没有道,物不成其为物。 ?道无所不在。道甚至存在于低下的、不洁的物品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尿溺。’” 3、庄子的“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为“通”。 道”是浑成一体的,没有任何的割裂,没有封界。“道”是圆融的、包罗万有的、无所不藏的,可以谓为“天府”。 4、庄子的“道”是“自本自根”的。 道”是一切的本根。“道”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自己成立,创生万有;天下万物依凭着道而得以变化发展。 第二节 辩证法和认识论 一、反者道之动 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书中特别注意物极必反的现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物壮则老”。 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因而提出了“不争”、“贵柔”、“守雌”、“安于卑下”的原则。 按这一思路,老子主张以一定的谋略使敌方陷于失败:“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