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八章 外科感染(七年制) 林建江 历史与现状 1867年英国医生LISTER首先提出抗菌术的概念。成为抗菌外科创始人。 1886年德国医生Bergmann介绍了蒸气灭菌的原则并提出无菌术,这样使外科感染率明显下降,并使外科手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正是抗生素的发明使外科感染的防治发生了理程碑式的变化。 抗生素问世之前,外科感染主要是由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青霉素的发明使这两种致病菌得以控制。 五六十年代,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出现又使外科感染面临新的问题。 七十年代出现了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 八十年代因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过去认为不致病的细菌如绿脓杆菌和真菌等逐渐成为较常见致病菌。 九十年代出现许多新的耐药菌株,如MRSA、PRP、VRE等。 70年代早期发现厌氧菌,甲硝唑的应用使其感染率大大降低。但近期人们又发现,厌氧菌的感染并非都在厌氧环境下其致病力单纯靠甲硝唑并不都能解决,提出厌氧菌生存在“有氧状态下的无氧环境”这一新概念。提倡联合用药,综合治疗的新方案。 在抗生素治疗方面。90年代提出了“根据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的放矢的来用药这一新理论,即将每 手术病人分为感染高危组和低危组两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抗生素。 进入90年代后,人们对感染的认识已从器官、组织达到分子基因水平,对严重感染的命名 统一定义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它可以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建议停用“败血症”一词。SIRS的本质是机体对原发打击因素作出的过度炎症反应,从而引起MODS。 概 述 定义: 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 分类: (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 (二)按病程区分 (三) 按病原体的来源及入侵时间区分 (四)按发生条件归类 (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 1.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 致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 球菌、大肠肝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等,可由单一病菌导致感染,也可由几种病菌共同致病形成混合感染。病变通常先有急性炎症反应,继而形成局部化脓。 (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 2.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结核------结核杆菌 破伤风------破伤风梭菌 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 炭疽------炭疽杆菌 念珠菌病------白念珠菌 (二)按病程区分 急性感染------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 病程在3周以内 亚急性------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 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或更久,部分急性感染迁延日久可转为慢性感染。 (三)按病原体的来源以及入侵时间区分 : 原发性感染: 伤口直接污染造成的感染 继发性感染: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病菌感染 外源性感染: 病原体由体表或外环境侵入体内造成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 由原存体内的病原体,经空腔脏器肠道、胆道、肺或阑尾造成的感染 (四)按发生条件归类 条件性(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super infection) 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等。 病原体致病因素与宿主防御机制 病菌的数量和毒力↑ 感染 宿主的屏障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 炎症反应与全身性外科感染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定义: 感染引起的全身反应包括体温呼吸心率及白细胞计数方面的改变,临床上出现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表现时,即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m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体温 38℃或36℃ 心率 90次/分钟 呼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