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媚俗化倾向(终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大众传媒的媚俗化倾向 提要:大众传媒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之下,内容变得庸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造成大众文化媚俗低级,严重败坏了大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庸俗化、职业道德、文化素养   我国大众传媒业改革开放后获得长足发展,以大众传媒业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满足了新的历史时期下广大民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但是大众传媒受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使,表现出严重的媚俗化倾向,足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新闻从业者的警觉。   一、大众传媒业得以迅猛发展的条件。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商业化经营之道。   改革开放,国家对媒体采取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把媒体逐步推向市场,吃惯了财政拨款的传媒界处于外挤内压的形势下:外有早已成熟的国际传媒大亨的虎视眈眈——中国是他们争夺国际市场的一块大肥肉:地大物博,传媒业还处于低级发育阶段;国内市场硝烟四起——都市报的异军突起,同种媒体、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残酷。   这种态势可以套用一个流行句式:是挑战,也是机遇。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商业化经营之道,促使媒体以争取读者为第一要务,报刊的发行量、广播电视的收视率成为衡量一个媒体价值的重要标尺,反过来又成为决定媒体广告价位的硬指标。“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成为越来越多的媒体界的行政官员们表明自己向实干家靠拢的标签。   无产阶级的办报思想至此受到了严竣挑战,需要时代重新诠释。   能否提高发行量、收视率是决定媒体“生,还是死”的先决条件。“赚取眼球经济”这一提法成为宽容的中国大众原谅媒体的理由,也逐渐演变成具有足够自省意识的文化从业者的自嘲和媒体的共识,进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   大众文化盛行是这个时代的标志。   2、获得主体意识的民众需要新的娱乐形式。   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对外敞开,它不光是一场引进外来先进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   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民众,不仅需要新的娱乐形式,而且也需要表达这一阶层的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而这种满足的结果又使传播大众文化的通俗刊物发行量得到迅速飙升。两者相得益彰,互为因果。   二、大众媒体媚俗化的例证。   大众媒体的庸俗化和小报作风,导致整个大众文化格调不高。新闻界表现为缺少自律,一味媚俗,过多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明星绯闻的炒作、离奇生活方式大张旗鼓的渲染......。   1、明星绯闻类   报纸的娱乐版被影星、歌星等公众人物的绯闻所充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歌手那英与高峰的婚事,一直都是国内都市报的猛料:那英与高峰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未出世的孩子——那英怀抱婴儿一脸幸福的笑——宴请宾客的豪宴。 这是利用明星效应媒体新闻策划的主线,其中穿插一些花边新闻作为调料:高峰与另一个遮着面纱的女人的事实婚姻,包括一个不幸男孩的抚养费的问题,相关人物面对媒体都有表态,包括明星的家人的态度也成了媒体炒作的卖点。   最后那英高峰婚否忽然变成一个不确的事实.......。   重磅炸弹投向大众,娱记们等待着轰动效应,中国记者们对设置悬念的手法已达纯熟之极的境界。无奈中国的文化消费者对这种手法已经麻木,或者说中国人头脑中固有的对和自己没有多少利害关系的东西,一直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知道这是炒作,炒就看,不炒也不想它,媒体才没了下文。   时隔有几个月之久吧,今天的《齐鲁晚报》之文娱新闻版上(2005-2-25)又冒出了一篇貌似公允的评论:   有报道说,“高峰私生子案”的女主角王纳文终于要当上电影的女主角了,其处女作将于今年3、4月份开机。即使经纪公司一再声称不会让王纳文拍有关她和高峰、那英之间情感纠葛的电影,但是,绯闻既然已经充当了王纳文进入娱乐圈的“敲门砖”,也就不排除会成为其再上一层楼的“垫脚石”的可能。   说实话,我不看好王纳文在演艺圈的发展前途。......   文章以“有报道说”为由头,再次将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媒体告知大众。这位“清高的、厌烦媒体炒作的”记者还不是同样拿着无聊资料炒作,不过是换了个炒法而已。   其实文章很老套,还是拿着明星的陈谷子烂麻的私生活说事,还好的是,这位娱记主持用她的生花妙笔,给我们传达了她高尚的价值观念:让人烦透的无聊炒作以及通过炒作获利的娱乐明星们,让人不齿。   也许她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上有来自领导提高发行指标的压力,下有一帮子爱瞧热闹的读者朋友。而另一些新闻记者的着眼点就低了许多,简直可谓彻头彻尾的媚俗,报道一些非主流(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全貌)的东西,利用大众猎奇心理,偏面、夸大新闻事实,借以提高收视率。   2、满足集体偷窥心理类。   例如近几年一些电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