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 ——对传统孝文化建构及重构的思考.doc

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 ——对传统孝文化建构及重构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 ——对传统孝文化建构与重构的思考 董之鹰???? 2008-09-09 13:22:22 ? ? ——对传统孝文化建构与重构的思考 ? 董之鹰[1] ? 摘要: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挑战的视角切入,对传统孝文化的兴与衰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新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将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基,又超越历史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色,朝着代际双赢的动力文化、素质文化和互喻文化的方向发展。本文认为,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重构,批判地继承,坚持文化自觉,与时俱进,应成为老年教育的历史使命。 ? 关键词:孝文化 价值 建构 重构 ?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在新时期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得到继承和发展。21世纪标志着全球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冲突,在面向未来中分化、交融和整合,“孝道”文化也不例外。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将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基,又超越历史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因此,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重构对老年人的地位、思维方式和生活质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 一、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挑战 ? 1. 传统孝文化倡导养老为本,敬老为先的价值取向 孝文化诞生在传统乡土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乡土关系淳朴单一,由长老文化支撑的尊老价值取向,作为文化基因延续遗传数千年,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很深。孝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三层含义:一为“仁爱”孝亲思想。是奉养父母的准则,要求后代对长辈的养育之恩进行“反哺”。倡导养老为本,敬老为先,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的理念出发,提倡礼仪、和谐、先王之道,体现对前人、先人的尊重,演绎出做人的基本准则;二为孝顺思想。不仅尽心奉养父母,还要顺从父母的意志。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是从长期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2] 从服从长辈,到服从老师、服从领导,以此规范后人的行为;三为立身思想。孔子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道的三步曲在于赡养双亲、为国尽忠、终年立身。要求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继承祖先的德行。由孝道所生发的纲常伦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恪守差序、等级生存。从顺从父母到顺从君主,成为统治阶级的施政要领。从以孝治家引申到以德治国,正是几千年来养老育幼代际互动的伦理文化精华。[3] 在传统文化中,“老”代表着博学、智慧、才干,老年人受到社会的礼遇和敬重,形成社会尊老敬老养老风尚。以“孝道”育人引申到以仁德教育后人,是对孝道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因此,知恩图报,养老送终,为尊长服丧,穿孝、带孝、守孝的礼俗一直延续下来,建立起一整套孝文化结构体系和由此而来的社会秩序。 孝文化的核心 孝道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孔子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其核心思想是“仁”。孝道是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推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孔子将仁义道德作为人的本质东西,“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认为仁为礼之本,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饱经沧桑的老年群体之所以受到孝敬,因世人认为他们是仁者的杰出代表,体现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的仁、智、勇 “三达德”的人品风格。 孝道文化与仁者文化的关系 “孝”以仁为立身之本,以智、勇双全为立身条件,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智与仁的关系是山水相依,动静结合,乐寿并存的关系,正如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的关系。(《论语·雍也》)水在流动不息中才能滋润万物,山在静止状态下利于万物生长,表明仁静智动的道理。北宋王安石在《仁智》一文中,主张“智者,仁之次也。”将仁放在首位,以仁为准,仁高于智。智者知仁但尚未有仁,必须努力求仁,才利民,利天下;仁者,固守其仁,可以自如应付万事万物。[4] 因此,孝道文化的支撑点在于老一代的“仁者寿”品德,是靠老年人居于家庭和社会的权威地位来延续的。老年人在仁、智、勇诸方面对社会后代群体起示范作用,受到社会的敬重厚爱。 ? 传统孝文化兴于小农经济社会 传统孝文化是权威文化,长者文化,也代表了农业社会的时代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 Mead,1901-1978)曾提出“前喻文化”、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