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其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沭阳县陇集中心小学 李罗京 邮编:223661 【内容摘要】 目前,不少教师和家长普遍感觉学生难说话,难管教,表现为十分典型的“逆反心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老师和家长的情绪,导致师生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难以互相沟通理解,就更谈不上建立和谐关系了。根据观察、座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有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也有教师和家长的,又有学生自身原因等等。只有知其因,才能及时“对症下药,根治其病”,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凡事有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查、分析,本人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家庭不良因素影响。 1、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面对孩子的犯错,往往以“痛打”、“重揍”式的暴力行为进行所谓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小心灵的呵护、沟通和疏导,并非棍棒痛打的皮肉之苦,而是心灵的创伤,让孩子萌发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考试要争第一,分数要得一百,比赛要获冠军,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孩子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碎”。 3、不良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让孩子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二、学校不良因素影响 1、教师的“偏爱”“偏恨”。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风霜雪夜”,但他们因为成绩的落后,能力的不够,只能“忍气吞声”“听天由命”,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 2、不良群体的影响。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学生较易组成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分配体验,有近似的爱好,以寻求心理平衡。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在学校敢于与老师顶嘴,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则被同学们称赞与吹捧,受到“坏朋友”的认可,使学生产生错觉。 3、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完善,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大,活动能力的增强,自主意识的萌芽,孩子们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常常会挣脱师长的管制,摆脱大人的束缚自行其事,背道而弛。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日渐增强,往往抱着“尝一尝,试一试”的心态,“逆着做,反着行”!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也常常具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近年来,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中表现尤为突出,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逆反心理往往是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等变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犯罪等。针对以上所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对策: 一、优化家庭教育,创建良好家庭氛围。 1、转变观念,明确教育内涵。 调整心态、适度期望。一些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期望过高;无视孩子的兴趣、意愿、要求与特长。这样,不仅很难让孩子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反而让孩子望而生畏,不知所措。每个孩子由于遗传、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遵循科学的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顺其自然、促其发展。 放下架子,加强沟通。一些家长把子女视为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看成是家庭行为;一味迁就或一味压制。因此,始终凌驾于孩子之上,任自己“摆布”,说对的要听,说错了也得听,这怎么能让孩子接受呢?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实际上往往是家长自己造成的,看到一则镜头:爸爸举着木棒打儿子,儿子委屈瞪眼直盯着父亲问:“你凭什么来强迫我,凭什么痛打我,就凭你是爸爸,我是儿子?”父亲无语。是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实在屡见不鲜,可又有多少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呢?家长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以“指导者加大朋友”的身份出现,进行平等的交流、谈心,全面地了解孩子,真诚地走近孩子,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提高认识,正视孩子发展潜能。 有关专家曾讲过:“只要一个人的脑细胞还活着,这个人就会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正常人的智商差异不是很大的,更多的是后天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是人发展的奠基阶段,对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人的一生来讲毕竟是一起始阶段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