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科研论文: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研论文: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诗情的心,可谓三千宠爱于一身,意蕴十分丰富。它常常作为永恒、孤独、离别和思念的化身,充满高洁、清怨、空灵之美。然而,同是一轮明月照古今,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却备受冷落。英语诗歌中咏月的篇章相对要少得多,而月的意象和意境也与中国诗歌相去甚远。相对于中国人望月抒怀,以月寄情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将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亲密无间的伙伴、情人知己的化身,抑或令人癫狂的魔幻力量。这种种意象主要是受西方神话传说的影响。在西方神话中,月亮女神----狄阿娜常常作为“爱人、情人和知己”的象征;在西方传说中,狼人、巫婆在月圆之夜活动频繁;而在《圣经》的记载中,月亮更是耶稣受难的见证,所有这一切神话传说都给月亮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文通过分析月亮在英语诗歌中的意象和成因,旨在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大相径庭的形象,并在追根溯源和相互对比中折射出中西方民族神话传说、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 1.月亮——亲密无间的伙伴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 My Friend, The Moon Bob Tucker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这种拟人化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祥和的月夜——月光照亮了微风, 月色随风翩翩起舞, 月亮的清辉洒满大地。整首诗基调欢快,节奏明朗,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诗,《孩子的月亮》—— Child Moon Carl Sandberg The childs wonder, At the old moon, Comes back nightly. She points her finger, To the far silent yellow thing. Shining through the branches, Filtering on the leaves a golden sand, Crying with her little tongue, See the moon! And in her bed fading to sleep, With babblings of the moon on her little mouth. 一轮明月高悬遥远的天际,清辉透过树枝洒满树叶,如同过滤过的金色沙子。这一切都让孩子感到万分惊奇,让他不禁大叫道,“快看月亮啊”,甚至当他睡着时,也在梦中喃喃自语,可见月亮对孩子的吸引力。这令人联想起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两诗皆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描写月亮,充满童真童趣。 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致月亮》却没有这两首诗轻松欢快—— To the Moon Percy Shelley   Art thou pale for weariness, Of climbing heaven and gazing on the earth, Wandering companionless, Among the stars that have a different birth, And ever changing, like a joyless eye, That finds no object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