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古代诗、骚、乐府中情诗艺术特征 ,严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pdfVIP

再论中国古代诗、骚、乐府中情诗艺术特征 ,严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2卷 第6期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Vol.左 No.6 2002年 12月 SUNYATSM UNTVERSITYFORUM Dec. 2(刀2 再论中国古代诗、骚、乐府中 情诗的艺术特征 ‘ 严 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32) 摘 要:爱情作品在 诗《经》辞斌、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中都各有特色。 诗《经》中的 “出于观我”、“意余于境”,偏重抒情言志,景物人事离于其中,即以惫取胜之倾向;辞赋中 对恋情的浪没主义色彩的描绘,不仅表现在对神话题材的运用,也表现对人物心理的丰富想 象;对环境氛围的极度夸张;除其浪没主义的特征外,还有绮旎纷飞、聘词斗丽的语言特色。 汉乐府及南北朝民歌以及文人的创作中,爱情诗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如特定时代环境情事 描写。各种写情愈象的创造等等。这些贡献为后人在爱情诗上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和基础,其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关健词:中国古代诗歌;诗《经); 离《骚》;乐府;情诗;艺术特征 中圈分类号:1206.2 文橄标识码:A 文幸编号:IW7-1792(20o2)06-IV-07 最早的爱情诗出现在 诗《经》中,此后,汉初辞赋及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中均连绵不 绝。下面我们拟分述一下爱情作品在不同文体中所表现的艺术特色。 一、诗《经》中情诗的艺术特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渊源之一。孔子曾评之日: “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诗《经》大多是抒情言志之作。司马迁在 《史记 ·自序》中说: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也。”刘翅 文《心 雕龙情·采)也说:“昔 (诗)人什篇,为情而文……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此乃为情而造文也。”朱熹在 诗《集传 序·》说:“凡 诗《》之所谓风音,多出于里巷歌谣 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都指出了它抒情言志的基本美学特征。 爱情诗在 诗《经》中占有一定的篇幅,而它又是怎样抒发爱情的呢? “出于观我”、 “意余于境”,也就是说其形态特征偏重抒情言志,景物人事寓于其中,即以意取胜的倾向。 以直抒情志为主,辅之以比兴,极少其他景物人事成分,如召南 标《有梅》这首诗写 女子希望男子及时向她求婚。凡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都用起兴,兼有此义。首章说: “标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迫其吉兮。”意思是说,梅子落去,剩下十分之七,有心追 求我的人,当趁此爱情初步成熟之时,前来求娶。次章写梅于落得只剩十分之三,以比兴 爱情更为成熟,末章言落梅已经要用簸箕扫除,以比兴爱情完全成熟。这种比兴表现了客 收稿日期:2002一12-09 作者筒介:严 萍 (1955一),女,北京人,河南省波阳市广播电视大学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 观景物,使女子爱情的期待具体化、形象化了,诗的情意随之而充实起来。但比兴到底只 是陪衬、辅助,处于服从地位;而 “求我庶士,迫其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求 我庶土,追其谓之”的情意,则是诗的主体和中心。主体和中心直抒胸臆,不再依靠景物 人事的描写,这就决定了作品以意取胜的倾向。再如周南 (桃夭)。这首诗表达祝愿女子 出嫁后阁家美满幸福之意。首章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前两 句咏艳丽的桃花,兴兼比义,既为谊染气氛,又寄托着赞扬女子美好之义,这样,诗人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情意,便和具体生动的景物联系在一起,使之寓于可感的形象 之中了。如果舍去这个比兴,作品就失去光彩和诗味,变成毫无感染力的意念了。但从内 容上看,这种比兴只是陪衬和辅助,是为了加强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意而存在的。 如果去掉这两句,前两句比兴就会立即改变性质,成为单纯写景的文字。这样,它连存在 的价值也没有了。既然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作为诗的主体和中心,是直抒诗人祝愿之 意,那么整个作品也就是以意取胜了。 以上所例举的诗,其兴与诗义都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注意到那些兴和诗义无必然联 系的情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