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及管理方法研究.doc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及管理方法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及管理方法研究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及管理方法研究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对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品质和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目前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出发,解析了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及“绿色基础设施”到“生态基础设施”转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新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肾(湿地)、肺(绿地)、皮(地面及建筑物表面)、口(资源和废弃物进出口)、脉(交通和水系)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有机整合,能够为城市生产、生活活动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并在对其概念、内涵、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基于功能的生态补偿及整合联动的生态调控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复合管理方法,以期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整合和优化以及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品质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1.引言 有关研究表明:到2025年末全球将有超过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2050年城市居民将占70%(Cohen,2003),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自然开敞空间的面积大幅减少,生境破碎化愈加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灰霾效应、雨洪雨污效应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因此,加强生态系统复合管理,优化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PattersonandApostolakis,2007)。城市传统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由交通、市政、环卫以及其它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工程性和社会性公共设施构成,为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和其它各项城市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灰色基础设施往往是单一功能的设计,例如,河道以防洪为单一目的,被截弯取直和硬化,忽视了基础设施和城市开敞空间的协同与融合,以及它们还应具有的社会、审美和生态等方面的功能,进而严重影响了其对城市的整体贡献。频繁发生的城市洪涝、气象灾害及交通拥堵等现象一次次证实:光靠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不仅无法解决城市的复杂问题,还将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空间隔离、生物多样性降低、开敞空间不足等(Cagnoetal.,2011;Kessler,2011;Kjolleetal.,2012)。因此,许多城市对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重新审视,并试图寻求一种更具弹性、适应性和功能复合性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绿地、湿地、农田、生态廊道等绿色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Lietal.,2005;JimandChen,2008)。20世纪90年代中期,绿色基础设施(GI)的概念正式提出,其核心是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撑”功能的充分肯定。一般认为,GI是由城市内或城市周围的公园、森林、湿地、保护区、绿带、泄洪道或其他生态廊道组成的绿色网络系统,是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在雨水调控、防洪减灾、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具有重要功能。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GI的规划方法和工程构建方法做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在城市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等工程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的实践(Bryant,2006;Gilletal.,2007;吴伟和付喜娥,2009)。研究表明:透水人行道可以减少雨水径流量的70~90%,相当于草坪和林地的透水性能。屋顶绿化能有效降低室温3℃~6℃,不仅缓减城市热岛效应、节约用电,还具有蓄水减排、净化屋面径流污染和美化环境等诸多生态效益(GetterandRowe,2006)。然而,尽管“绿色基础设施”弥补了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诸多不足,对于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品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绿色基础设施不能完全代替灰色基础设施,不可摈弃灰色基础设施而独立存在。 因此,城市生态系统需要更具复杂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将无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与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有机整合,形成协同共生、循环再生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更好地维持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及生命活力。 2.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 2.1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的发展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EI)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年发布的生态城市规划报告中,这里生态基础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1990年代,一些科学家和研究组织提升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将生态基础设施分为生态斑块、廊道及基质等3种组分,强调自然环境和生命支撑系统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包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