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归化异化理论观照下的《人生颂》片段两译本评析.doc
归化异化理论观照下的《人生颂》片段两译本评析
摘要:翻译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译文的归化和异化又是翻译理论界集中讨论的一个话题。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观照下,比较《人生颂》片段的杨德豫和苏仲翔译本。本文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翻译策略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优缺点,阐述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人生颂》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17-01
一、引言
《人生颂》是西方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诗歌,它出自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的笔下。它因积极乐观、催人奋进而被广为传诵。这首诗的译本自清代开始就层出不穷,董恂为译此诗的第一人。不断地有人运用新体、旧体、格律体或自由体将其译出。本文拟从字词、句法、翻译策略的角度分析杨德豫和苏仲翔的译本。
二、归化、异化理论综述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和扩展。(吴娜 2008:2)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认为翻译应该以读者为服务对象。归化法重视读者的反应,让读者能像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欣赏一个文本。异化的代表人物是韦努蒂。“他认为译文应该忠实地反映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通过保持差异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目的语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作用。”(陈炽 2009:221)
在我国翻译史上,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有的译者可能偏重归化,而有的则偏重异化,因而同一文本会有不同译本。下面我们在归化异化理论观照下,评析《人生颂》片段两译本的各自特色。
三、《人生颂》两个汉译本的片段的对比分析
从总体上看,两译文在忠实地传递原文内容,表达原文风格以及汉语的表达上均可称为成功之作,从中可见杨德豫和苏仲翔深厚的文学和翻译功底。
比较两段译文,在第一节的第一句“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中,“numbers”苏译为“语调”杨译作“诗句”。从这一点来看,杨译的“诗句”胜过苏译的“语调”。对于诗中第一节里“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dead”一词,杨译为“死了”,而苏则省略未译。第二节中“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dust”一词,杨译作“尘土”,而苏译为“垢尘”。“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goal”杨译为“归宿”,苏则译作“止境”。对于原文的形式,杨译,逐字逐句翻译,通俗易懂,主要采用归化的译法。苏译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讲究工整与对仗的灵活翻译策略,是典型的异化译法。
对于句子的译法,杨译多采用归化手法,如“time is fleeting”,杨译为“时光飞逝”,而苏则采用了异化的译法,译作“光阴似白驹”。又如“finds us father than today”,杨译为“超越今天,跨出新步”,苏译作“翌日胜今天”。 “lives of great men all remind us”,杨译为“伟人的生平启示我们”,苏译作“伟人洵不朽”。比较着两种译法,苏译略显晦涩,杨译保留原句语言结构,将每一个字都译了出来,更加忠实于原文,且通俗易懂,很好地传达了原文意思,略胜一筹。
关于一些句子的翻译,杨译和苏译各有所长,第一节的第三句“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杨将其译为“灵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苏译作“须知灵魂睡”。最后一节的第三句“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杨译为“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苏译作“探索又进取”。通过比较发现,杨译过于直,绝对忠实于原文,但却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译文略显累赘。而苏译打破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译文既忠实地表达了原句的意思,语言简洁通顺的同时也再现了原句的风格和神韵。
从译文的风格角度来看,这是两篇具有不同风格的译文。杨译通俗易懂,不失原文魅力。这么做看似简单,却很难体现出译者的水平。而苏译讲究句式的工整,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诗在翻译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他们的译文均为翻译的佳作,译文与原诗基本接近。如果杨德豫与苏仲翔两人能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结合起来应用到《人生颂》的翻译中去,想必将会达到不错的效果。
四、结语
从以上两译文的比较分析,可以这样概括:杨译和苏译都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语言表达也算通顺,但两译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杨译属于归化手法,苏译则属于异化手法。关于对两者的争论,翻译家们各抒己见。然而,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相辅相成,谁也取代不了谁。表面上看似完全对立的两种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