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对当前大众文化中某些戏仿经典和颠覆红色经典的现象的评析 对于经典的关注(颠覆)传达出大众文化的一种焦虑。 在这种焦虑中,大众文化开始从经典谱系中寻找消费符号,以熟悉的人物讲述异类的故事,在故事中传达消解崇高、追求世俗幸福、反英雄、比“矮”的世俗精神。 对经典的颠覆(尤其是 “红色经典” ),从反面说明了经典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正是由于文学经典所具有经典意义,对之进行颠覆和改编才可能产生“惊世骇俗”的刺激性,成为公众话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 士兵们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放在出版社仓库里,与地窖里的马铃薯无异。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 1889-1976 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张大千:《云破月来花弄影》 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 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 语言接受能力 生活体验 文学艺术修养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二、审美感受 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 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的核心地位 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审美体验 “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 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 文学的媒介——语言符号 不及物性:不能直接诉诸可视形象,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之后进行想象。 承载理性和历史性 从感受到评价 审美感受 审美评价 生成感性的文学形象体系 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作为整体的文学接受活动 准备阶段 审美评价 审美感受 交叉共生 整体性 视域融合 二度创造的意义 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审美意蕴 文学形象 当代叙事学:概略、省略 中国传统小说:“续”、“补” 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文学活动的完成与持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人。 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共通性及其关系 所谓“句法以两解为更入三昧”,“诗以虚涵两义见妙”,亦即西方为“美学”定名立科者所谓“混含”(confusion)是也。 钱锺书:《管锥编》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 文学语言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