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试卷.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感受地道的京白。 过程与方法:朗读,模仿,感受文章中作者对老北京吆喝声的怀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作者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结构安排独特 阅读文章,谈谈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都介绍了什么? 作者介绍了北京吆喝声所代表的品种 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 吆喝声的表现方式 吆喝声的音韵节奏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 春、夏、秋、冬。 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重点写夜晚。 夜晚的吆喝声,作者写了哪几种? 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丐。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感受作者的独特京白描写和作者对吆喝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反复品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 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 怎样吆喝? 是乞丐。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 凄厉动人 “四季”这一段,写了哪几种吆喝? 其中哪一种写的最具体生动? 春天:卖金鱼儿的 夏天:卖雪花酪的 秋天:卖柿子的 冬天:卖糖葫芦儿和烤白薯的 最具体生动的是卖柿子的。 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卖柿子的吆喝声的特点。 作者如此详细的描写老北京的吆喝声,又分类别对吆喝声进行欣赏,你能从文中找出代表作者看法的语句吗?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有儿化音 方言词语 合辙押韵 善用比喻 儿化音: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 合辙押韵: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读完整篇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社会实践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   把家乡的吆喝,或类似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 * 作者:萧乾 代表作: 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掌握的字的读音: 商贩(fàn) 招徕(Iá?) 钳形(q?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hún)(tún) 剃头(tì) 佐料(zu?) 饽饽(bō) 吹嘘(xū) 小钹(bó) 乞丐(gài) 蛤蟆(há)(má) 雪花酪(Iào) 海棠(táng) 蘸(zhàn) 兜里(dōu) 秫秸杆(shú)(jiē) 卤煮(I?) 山楂(zhā) 荸荠(bí)(qí) 荞麦(qiáo) 马趴(pā) 两捆(k?n) 嘞(Iei) 评议一: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评议二: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评议三: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方言词语: 葫芦儿——刚蘸得 蛤蟆骨朵儿 油炸果、馄饨 善用修辞 栗子味的烤红薯 葫芦儿——冰塔 萝卜赛过梨 小玩艺儿赛活的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器乐 声乐 吆喝 从早到晚(5-9) 早上(5-7) 晚上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