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试卷.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春风图”之语言品味 导入: 用词角度:儿化 叠用 词语选用等 修辞角度:比喻 拟人 排比等 句式角度:短句为主 长短句错杂等 古典绘画美 清新节奏美 动静结合美 任务驱动:思考与批注 《春》的全篇,都是以儿童眼光来看待和描述春天并抒发感情吗? 请以第五段“春风图”的描写为例,思考:这一段文字到底是以什么样的主体视角在描写春,以及这样的描写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请大家认真思考后,写好批注。 同学批注一: 我认为本段还是采用儿童的视角进行描写。因为“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就是典型的儿童视角和儿童体验,后面“还有各种花”“高兴起来了”也都是典型的儿童语言。 同学批注二: 我认为本段已经不是儿童视角,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就是儿童并不熟识的文言语句,明显带有很强的古典诗意和成人视角。 怎么来评判和分析这两个答案? 我认为本段还是采用儿童的视角进行描写。因为“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就是典型的儿童视角和儿童体验,后面“还有各种花”“高兴起来了”也都是典型的儿童语言。 我认为本段已经不是儿童视角,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就是儿童并不熟识的文言语句,明显带有很强的古典诗意和成人视角。 各执一端 以偏概全 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牧童遥指杏花村”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成人视角 纯真-儿童视角 互通-交融视角 “春风图”视角比较分析小结: 1.本段叙述视角从纯真儿童到文化成人的多次变化,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和单一,最后反而在实际沟通中创造出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局面。这大概就是《春》的粉丝能够遍及各个年龄阶段的根本原因。 2.那种认为《春》全文都是用儿童视角一以贯之的判断应该是明显错误的;大家如果仔细分析“春雨图”感受会更为明显。 微观比较分析的结论: 3.在“春风图”文段中,纯真的儿童视角和文化的成人视角之间的多元变化和彼此交融,并没有阻碍本文语言的表现力,而恰恰是更好地表现出了“春”既清新活泼又古典温婉的多重审美意境。 进一步朗读领会语言的表现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意见争鸣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很明显,文章最后一句,作者是为了给孩子们以更积极、更昂扬的精神诱导。这种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文章的点题句,却可能是脱离了文章整体的。……事实上,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局限性还不仅仅在这一点。 ——福建师大文学院 孙绍振教授 意见争鸣 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闺在农业时代,太软大旧。……用古文大家的水准和分量来衡量,朱自清还够不上大师。置于近30年来新一代散文家之列,他的背影也已经不高大了,在散文艺术的各方面,都有新秀跨越了前贤。 ——台湾著名学者 余光中 作业 请课下阅读孙绍振《解读春与春风》和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并就刚才所学的第五段“春风图”与林斤澜《春风》一文写一篇同主题对比分析的文字。希望大家展开独立思考和思想争鸣。 总结与反思:两点说明 1.作为实验班教师,在学生普遍对《春》之语言的常规性理解和品味问题基本解决的前提下,如何引领他们领会文艺理论的学术前沿成果之多种比较分析法,尽量学会从更多视角来品析语言,是我本次微课最为着力之处。 总结与反思:两点说明 2.最后抛出的这项争鸣作业,确实是我反复阅读相关原著和评论之后的思考所在。应该说,最后学生是否有明确的结论并非我关注的重点。借此引领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质疑经典与权威的公民意识,才是我背后的教育意图。 * *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