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课时《课外诗词曲十首》第二课时.docVIP

总第2课时《课外诗词曲十首》第二课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1 课 时 授课教师: 课题 《 课外诗词曲十首》第一课时 课型 新 授 个 性 化 修 改 教与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与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与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五首诗。 研读作品? 赠从弟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二.师生共同品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三.《登幽州台歌》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4、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

文档评论(0)

qhhb4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