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越理财荷包越瘦6种理财陷阱不得不防 (2).docVIP

越理财荷包越瘦6种理财陷阱不得不防 (2).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越理财荷包越瘦 6种理财陷阱不得不防   在全民理财时代下,像子弹一样乱飞的投资诱惑背后可能正潜伏着巨大的陷阱,让投资者的荷包越投资越缩水。“3·15”的警钟下,将金融维权进行到底成为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你可以不精通,但你不能一无所知。   1、用卡陷阱:激活还是睡眠?都收你   昆明白领杨小姐3年前碍于人情办了一张信用卡,由于已经有很多信用卡,她决定暂不激活。去年,杨小姐一家准备出国旅游,为了方便购物,她激活了这张信用卡,“谁知道不久就收到银行账单,让我支付第一年年费300元。”更让她郁闷的是,银行客服提醒说当年杨小姐还需要去补刷5次卡才能免年费,“未激活的信用卡根本不应该收年费,我又没有获得任何服务,这是霸王条款。”   免息还是免费? 还蒙你   “免息分期,其实银行这话只说了一半。”李小姐最近用信用卡刷了5万元用于购物,由于经常收到银行免息分期的宣传,她为了给自己减轻压力就申请做成6期分期还款,结果银行要求她支付手续费1620元,“原来免息根本不代表免费,还要收我的手续费呢,真亏!”李小姐回忆,她在用卡过程中就经常莫名其妙被收费,有一次在境外刷了一笔美元消费,还款时柜台不能查询欠款,导致她少还了1美元,第二个月遭到全额罚息。   权威点评:理财师提醒,持卡人首先应仔细阅读所持信用卡手册,了解信用卡是否允许超限以及收费情况,刷卡消费时留意消费金额,避免超额消费。   2、收费陷阱:增值还是缩水?就扣你   方先生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个账户了,公积金、工资卡、代收水电费,甚至有一次购房时还开了3个退税账户,家里的睡眠存折一大堆,和银行卡都对不上号,“不是有报道说长沙储户500元存3年缩水100多元嘛,我好多卡上的钱最多就是几十元,不知道被扣了小额账户费以后是不是倒欠银行钱了?”   权威点评:日前,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7月1日起,将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的账户仅包括已签约开立的代发工资、退休金、低保、医保、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账户,而其他开通且存款金额不足500元的一般账户仍然会被收取的。因此在办理银行卡或存折时,要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好相关的规定,对手头的账户进行整合,保留一些必需的卡或存折即可。   3、银保陷阱:存单还是保单? 绕晕你   市民李女士和老伴拿着辛苦攒下的1万元去昆明新闻路一家银行存钱,刚进门就看到大堂内端坐着一个着装整齐的工作人员,她热情地推荐两人投资一款产品,收益大大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回家后,李女士的女儿发现这其实是一份银保产品,投资期限最少5年,如果中途退保将有很大损失。   权威点评:在银保合作的背后,部分保险公司和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有些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在销售过程中采取夸大保险产品收益、将保险产品与存款混淆、隐瞒风险和费用扣除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出现了不少存单变保单的案例。就在3·15前夕,银监会、保监会联手整顿银保销售,发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混淆。   4、收益陷阱:保本还是亏本? 迷惑你   高女士于2007年12月21日在某银行北京分行购买了一款名为“蓝筹计划2号”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期限两年,从2008年1月11日起到2010年1月11日止,产品到期后收益亏损4.51%。高女士认为该产品存在夸大收益等违规行为,此前打出的宣传语为“蓝筹计划2号”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6%,上不封顶,低风险,而该产品为投资于蓝筹股的产品,风险可想而知。同时,该产品说明书上募集资金为20亿元,实际运作金额却为30多亿元,该产品运作1个月时就被曝出近10%的亏损,高女士已经将银行告上法庭,理由是银行多处违规。   权威点评:目前,理财产品说明书所称的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但从字眼上看还是有一定的误导作用,预期收益也可解释成到预定的日期能获得的收益。销售人员推销理财产品时的收益承诺,投资者最好要求其以书面形式记录,以便日后取证。理财师还建议,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能只关注预期收益率,更要关注数字背后所蕴藏的风险,如收益率风险、投资标的的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必要时,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还可以录音以保护自身利益。   5、炒股陷阱:消息还是黑幕? 赔死你   “现在是这只股票40元以下最后机会,砸锅卖铁都要进!”日前,杨小姐的朋友在QQ上收到这样的消息,由于对方也算是朋友的朋友,她就推荐给杨小姐。眼看第二天这只股票果然一路飘红,杨小姐忙不迭地把所有积蓄全部投了进去,谁知刚买进就开始一路下跌,别说没见过40元以上,最低时还跌了30%以上,杨小姐郁闷地说:“以前炒电视上股评家推荐的股票就亏得血本无归,还去

文档评论(0)

yxud4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