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类材料作文 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某些名诗句、或某首歌词。要求学生根据诗歌、诗句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 方法一 意象探究法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 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试题: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首小诗的意象就是“星星”,审题时只要抓住这个意象,就可理解其寓意。星星这个意象,从诗歌内容上看,指的是两种相反的认识,人们因位置、角度不同得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们由于距离、主观想象、个人偏好或某种因素等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在现实中星星可代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物,还可指某种理想、梦想或美好的东西等。这样我们可从对“星星”这个意象出发,写对人、对事、对理想、梦想等美好东西的认识。可写现象与本质、距离与认识,也可写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比。 方法二 意境体味法 就是用心体味、咀嚼诗句所描绘出的艺术境界,根据这个境界去联想或推想、判断所写内容。 如200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含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根据你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分析]在这则材料中,对两句唐诗的理解众说纷纭,但哪种有道理呢?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做一番想象:你看,春天里,在广袤的田野上,万籁俱寂,细雨濛濛,落英缤纷,这是多么恬淡静谧的环境,但在这静寂环境中,行人湿衣,幼苗得到滋润,这里蕴藏着细雨过后勃勃的生机。可见,“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这才是要写的重点。由此可以想到“大爱无声”“大言稀音”“默默奉献”“无名英雄”等等。 方法三 哲理探究法 诗歌或诗句,是用极其凝练的语言,通过描写一些意象、意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哲理。而这一哲理并非清晰地摆在那里,而是蕴藏在整首诗中,考生只有弄懂全诗的意思,用心将诗句传达出的信息与现实相联系,才能探究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如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则材料的要求是:这则材料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思考和想象作文。这首诗的意思是一场大雨降临,洒向全城千家万户,大雨过后人们在水洼处种植植物,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上稻子,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上荷花。理解了全诗,我们来考虑其中的哲理,由大雨过后人们种植,我们可想到“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事物是可以转换的”。由“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我们可以联想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想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其中蕴含的哲理就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2010·安徽)(材料见“方法三”) [例文] 浅议因材施教 孔子被奉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言行值得后人仿效,他的教育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孔子弟子三千,他强调因材施教,即不同的人应根据其自身的长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正因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才使得其弟子都有各自的建树。因此我认为正如我们强调因地制宜一样,我们同样应推崇因材施教。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不正是因地制宜的最佳说明吗?同样的河水散作千溪,如果只盲目地推广一种作物的种植,收成定不理想。因地制宜,根据水的深浅挑选不同的作物,会有丰厚的收获。自然如此,我们应从自然规律中看出,树人亦如此。 英国的伊顿公学名扬天下,其数百年的教育中诞生了十三位英国首相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类大家。这样辉煌的成就与其开放的教学环境不无关系。伊顿秉承开放的教育理念,不反对甚至还鼓励学生的言论自由。学生可随时发表异议,阐述自己的看法。从另一层面看,这不就是因材施教吗?课本的内容是千篇一律的,但我们的思想是各有差异的。支持提出异议,这正是发扬个性、培养个性的沃土。伊顿正是坚持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才使得学生们的思想不受拘束,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善于思考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课文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