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讲义 (1月12--16日).doc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讲义 (1月12--16日).doc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讲义 (1月12--16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讲义 贞丰县龙场镇龙场初级中学 张居友 2014年1月12日 一、课程改革的历程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我国基础教育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 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小学算术、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放弃了自1951年开始的学制和课程体系,小学采用四二学制。 第三次:1958年9月,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主要特征展开的。 第四次:1963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1 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制定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教材编写中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注重智力培养的原则。 第六次: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后,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1988年5月,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依据。 第七次: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 第八次:1999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中国教育于是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特点 我国墓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国家”模式阶段、“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和“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 (一)“国家”模式阶段 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77年“文革” 结束到1985年,是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时期,也可以说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酝酿期 或准备期。十年动乱期间,全国的教育事业 遭到了严重破坏,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各地学制混乱,中小学教材被全盘否定,盲目上马的 教材质量低劣且十分混乱。“文革”结束后, 我国教育就面临着恢复和重建的问题。其主 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重新编写和使 用通用的教材,采用统一的学制和教学大纲。此时期的课程政策采取的是“国家”权力模式,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 (二)“国家十地方”模式阶段 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85年到1999 年,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治体制改革也不 断走向深入,国家在实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不断地下放权力,主要到地方层次,学校层次仍然没有多少课程权力。当时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范围内,都有一小部分权力安 排地方课程或者说乡土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 此时期课程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了课程的多样化。无论从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结构,还是从教材制度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课程教材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与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不失时机地 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扩大学校自主权”“ 教育松绑”的呼声下,我国课程的部分权力进一步由地方下放到学校,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一个标志。 三、新课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原因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