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词23辛弃疾丑奴儿(上课用).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今昔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愁之深重。 * *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诗歌背景】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 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 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 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 少年时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作者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抒发所谓的忧苦之情,只是故作深沉。 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描述这一矛盾现象,真实地写出了他少年时的生活,既是回忆,也是自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找出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此叠句有力带起下文,A同首句构成因果关系,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同下面结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叠句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起到“中间枢纽”作用。 A B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小结上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成年以后愁太多了,作者归南宋三十年来,深受投降派的排斥,空有满腔抗金救国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虚度年华,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尽:·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领起“欲说还休” “而今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下阕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A 紧承“尽”,愁到极点无言说。 B 紧连下文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意,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形下,不便直言,转言天气。秋色入心即为愁,深沉含蓄。 B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下片叠句与上片互为呼应,表现自己愁闷已极,反映出作者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 A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因为愁多愁深而无法说清;因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因为在当时抒发这样的忧愁是种大忌,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表现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词的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