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应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HYPERLINK /message/messagetoauthor.jspx?message.accepterId=2386785 \t _blank 邓金香 ( HYPERLINK /course/220.html 小学数学 ? HYPERLINK /classes/800434.html 资阳市小学数学493班 ) ?? 评论数/浏览数: 7 / 3462 ?? 发表日期: 2012-10-15 19:33:58 | 合格 ? 遵循感知规律,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运用感知觉的心理规律,开展直观教学;感知规律在课堂板书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遵循感知觉规律,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如果感知材料过于细小,声音过于微弱,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教学中要求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等等,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比如:有的教师板书字迹太轻、太细,坐在后面的学生无法感知,弄得课堂上乱哄哄的,效果很不好。 2.差异律.这条规律表明,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一个方面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清晰的显现出来,对对象的感知就越清晰。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蓝墨水写,我们教师批改作业时就用红墨水写,又如,在阅读时,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划上各种标志等都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在教师讲述上,教师运用声调的变化,使重要的内容从其他内容中突现出来,成为鲜明的感知对象;在直观教具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运动或静止等方面的差别,突出重点和关键,容易被学生感知到重点和难点。 3.对比律.这条规律表明,两种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作用,往往使一个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特别清晰,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所要感知的某些对象及其性质,可以把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人物对比、性格对比等等,例如:鲁迅的《故乡》中,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对比,前者显得忠厚老实,后者更突出其尖酸、刻薄、自私等性格。还有闰土的前后对比等,通过对比加深对材料特点的感知。 4.活动律.这一规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刺激物呈现着运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效果,一般说来,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把这一规律应用在活动教具的制作上,便于学生对磁力、重力、加速等现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活动的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5.经验律.知觉具有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事物的特性。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就越完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是一种知觉,必须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这个原理,教师讲解新教材时,如果能适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已有表象,就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善地、迅速的产生知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复习旧教材入手过渡到学习新教材,由旧教材引到教材,无形中就是应用了感知觉的规律。在直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演示幻灯、图片等平面图,以提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 6.组合律.感知觉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这一规律应用到教学上,要求教师力求把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规律的系统,把零散的材料按一定的特点组合为有规律的整体;在讲述上也要句读清楚,顿挫适当;板书则要求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排列顺序、位置、式样等进行合理组织,以便学生能迅速区分出知觉的对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由于知觉是由多种感官获得的信息,经过脑的联合活动而实现的。所以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学生留心听,而且要学生用眼睛看,必要时或用手摸,或用鼻子嗅,可以直接有效地了解事物的种种属性。这样,学生便于理解、便于记忆,并提高学生对认识事物的兴趣。例如,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化学演示实验时,不仅让学生用眼睛仔细察看两种物质化合分解反应,还要让学生嗅嗅气味有何变化,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精确性。 二、运用感知觉的心理学规律,有效地开展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主要是借助于直观教具而展开,直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直观教具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1.直观教具的制作.依据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