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2016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共50张PPT)汇编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学习目标(第二课时)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5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属于哪类说明文? 2、作者在阐述这一主题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4、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文中找出几例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属于哪类说明文? 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作者在阐述这一主题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逻辑顺序。 文章边示疑边释疑,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文章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水到渠成地收束全文,并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产量终将揭开一切奥秘。条理清晰,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3、本文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1)举例子:如:“举晋僧法显、唐僧玄奘深入沙漠的经历;孟奇随拿破他军队出生的奇遇;宁夏地区鸣沙山的来历;“我”和几个同志到鸣沙山的亲身经体验等。”作用:这样写能使文章更令人信服,增强了说服力。 (2)打比方:如:“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作用: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3)作比较:如:“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超前享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这样写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4)引用说明:如: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作用:说明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写能更好地突出说明中心。 4、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文中找出几例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2)运用了比喻、设问、反问、引用等多种手法, 生动、富有趣味 (3)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隆隆之声”,“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 (1)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可读性强。 2、准确性 如:课后练习二 1、生动性 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词和括号中词,说说加点的词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研读赏析 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面我们以第5自然段为例进行研读赏析。 请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 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 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 “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3.1英国革命前的民主“火山”.ppt
- 1.2.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ppt
- 1.2.2.基本算法语句.ppt
-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1“自由放任”的美国练习.doc
- 20152016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doc
- 20152016学年湘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
-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华盛顿会议练习.doc
- 1.2_从普查到抽样.ppt
- 1.1长度与时间的测量.ppt.ppt
-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对点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