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奔向故乡的月亮
我爱故乡,由于多年远离故乡而居,免不了会常常地思念故乡;然而我更爱故乡的月亮。每逢皓月当空的时候,总会让我向往着能奔向故乡,奔向故乡的那轮明媚的月亮,以此表达我对她的悠悠的眷恋和无限的怀念之情。
那是在1994年一个月光如水的初冬的夜晚,我和二哥骑上自行车,从一个小镇出发,一起向故乡的月亮奔去。我们快速地穿行在通往故乡的公路上。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从我们的对面即将驶来的汽车,不时地从远方传来了高亢而悠长的“嘀——嘀——”响的喇叭声;车灯的光束由远渐近,一点点、一串串、一排排,这些车灯的光束交相辉映,闪闪亮亮的,照在了夜行人的身上,仿佛特意地给他们送去了光明和希望。挺立在公路两旁的参天的白杨树,虽然形象有些模糊,却宛如守卫边疆的卫士,庄严肃立。透过白杨树的缝隙眺望,一轮圆月挂在遥远的天空,啊!这不正是我时时记起的那轮故乡的月亮吗?此时,广阔的大地披着月儿洒满的银辉,仿佛一片无边无涯的银色的海洋,极目远望,大有“海天一色”之感。远近一处处静谧的村落呈黛色片片,恰似银色“海洋”里的一座座小岛。
我们的车轮转得更快了,全然不顾迎面飞奔而来的车辆涌起风浪的冲击,我们简直是和汽车赛跑,风驰电掣般地向故乡的月亮奔去!来到了岔路口,我们下了公路,朝着正东方向,继续沿着通往故乡的路急驰。
“你累了吗?”二哥问我。
我立刻回答:“不累,因为故乡的月亮牵着我的心呀!”
行进中,我不由自主地摸了一下自己胸前的衣裳,衣裳是凉凉的,大概在衣裳上面结了一层薄薄的霜,证明我们已经是行走多时了。然而我们却没有一丝的倦意。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建议休息片刻,以便好好地看看远方那轮故乡的月亮。于是我们下了自行车,点上一支烟,大口地深吸着,烟气香香的甜甜的,浑身上下轻轻松松的。干冷的空气让我们保持着清醒的记忆。二哥一面抽着烟,一面用手指着天空的月亮问起我来:“还记得小的时候家人们在月下打场时那难以忘怀的情景吗?”
“记得,记得,怎能不记得呢?”我脱口回答。
二哥深情地说:“那时候,也曾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个月亮,照得我们心也明眼也亮,为了致富往前奔,心中装着一团火呀,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是啊!那段(指建国前1948年在农村实行“土改”到建国后1956年在农村成立“高级社”前,农民们自主生产和自主经营的短短几年里)腾腾火火的致富日子有谁能忘却呢?每当秋收的时节,在农家的场院里都堆起了一垛垛的谷子、一垛垛的黄豆和一垛垛的高粱。你看:沿着宽大的圆形底座向上堆去的谷垛,活像摩天的圆锥。长方体的黄豆垛高大得令人悚然,就连小孩子们淘气也不敢往上攀登,生怕上去下不来。在方方正正的高粱头垛里,彻里彻外都是籽粒饱满得几乎完全从高粱壳里裸露出来的高粱粒,它们颇像无数只睁大了的圆眼睛在注视着什么似的,惹人好奇和喜爱。在场院周边的空闲角落里,还堆满了各色的小杂粮,像红小豆、小绿豆、金黄色的玉米、旱稻和糜子,还有香味扑鼻的白芝麻和紫苏子等等,真可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了。
“九月里来秋风凉,高粱红来大豆黄。
庄稼丰收堆上场,家家户户喜洋洋。
喜洋洋啊喜洋洋,丰收歌儿年年唱。
年年唱啊年年唱,幸福生活万年长。”
丰收的壮观场景和人们面对丰收那喜呀乐呀的兴奋心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他们一遍遍地高唱着农家喜获丰收的童谣,欢天喜地地在场院里蹦呀跳呀跑呀、疯呀炸呀的,你追我赶地捉着迷藏。
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镌刻着一幅农家五谷丰登的一派动人的人间美景图。
记得我家打谷子时的一个不眠的初冬夜晚。正当“十五”的圆月刚刚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父亲、大哥和二哥便借着月光,把事先从谷垛上挑下来的一个个沉甸甸的谷捆解开,按着谷穗相对、谷根向外的顺序,在场院上摊成了一个大圆圈儿。然后,大哥将两匹高大的白马分别套在两个石磙子上,喊了一声“驾”!鞭子向空中一甩,清脆的鞭声响彻夜空,随之两匹马便拉着磙子一前一后地跑了起来,压得谷穗儿一颠一颠的。为了尽快地打完一场谷子,在摊好的谷穗上——兴奋正酣的马儿,时而突突地打着响鼻,不停地转着圈子颤达颤达地奔跑着;为了脱净谷穗上的谷子,人们手持木杈也在场上绕起圈子来,不住地翻腾着尚未压好的谷穗儿。像这样紧紧张张的劳动,让人们的周身涌动着暖流;头上冒着热气;额上不断地滴下了豆大的汗珠,但大家都几乎顾不得擦上一把汗。因为紧随其后还有挑场、捆谷草、堆谷草、搂场和堆好被打下来的谷子等活儿便接踵而至,等着人们去干完。真是天上明月照,场内一片忙啊!
大哥站在场中心,缓缓地转动着他那年轻而矫健的身影,一边赶着牲口打谷子,一边即兴唱起《月牙五更》这一东北的乡土调子,什么“一更哟里哟月牙出正东呀,啊,啊,农家盼只盼那盼来了丰收的好年景呀,啊,啊,盼来了丰收的好年景啊,啊,啊,乡亲们快来把场打呀,乡亲们快来把场打呀,能收万石(与“担”同音,一种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石粮重5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