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辛弃疾的生平与词作特色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接触的第一首辛弃疾的词作应该是《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家和政治家,与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青少年时期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有620多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词评家曰: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一位伟大的作家在认识生活并创造性地回答生活所提出的问题时,他必然会有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因而反映到创作中,也必然会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或格调与气派,这种风格或气派,也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准确标志。辛弃疾南归前期的遭际、心态不但直接影响到其词作的情感内涵,而且也影响到其创作的艺术技巧和手法,并由此进而形成一种兼具清疏刚健和深婉细约之美的新的词风。比如他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再官建康府时期,离开其初次任职建康已过去了五六年,虽然官职较前略有升迁,恢复的信念也依然如故,然而这种愿望的实现却迁延无日。如今重登建康赏心亭,时光的流逝,忧愁与希望以及这种忧愁和希望并不一定能为多数人所理解的孤独与寂寞,便不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辛弃疾写作此词时的特定心境。在此心境之下,我们看到了词人在构思与手法、写景与抒情等方面的直与曲、刚与柔的自觉不自觉地交替运用。水天无际,秋高气爽,景象的阔大也见出词人胸襟的阔大,自是颇具清疏刚健之力,然以玉簪螺髻,献愁供恨形容远山,乐景转为哀景,既是其复杂心态的写照,也在为下面的抒情言志渲染烘托,笔触不可谓不极为婉转含蓄。“把吴钩看了”数句,写英雄失志的愤激和无人理解的孤独,情绪愈加愤激而又偏出之以落日断鸿情境之中江南游子的形象,便愈感哀婉。下片写虽是落寞却仍旧怀抱希望,而愈抱希望,反过来也就会愈加担心收复时机的丧失和自己政治理想的能否实现的复杂矛盾心理。“休说”数句,直抒其收复故土、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酣畅淋漓,清疏刚健,而“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又透露出其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惋惜。结拍三句,固然如明人杨慎所称道的“非千钧笔力,未易到此” 但在英雄失志的孤独与寂寞之中,又还有多少风流蕴藉。整首词直抒胸臆,风格清疏刚健而又不乏婉转之致,横放杰出而又顿挫有节。程师千帆先生在分析辛弃疾这首词时曾指出:“体现阳刚之美的作品,有着充溢的张力,读者在对它进行观照之时,这种张力能在瞬间超越主客体的界限,迅速扩展开来,与读者的感情产生交流;而体现阴柔之美的作品,则有着潜在的磁力,使得读者欣赏之时,不知不觉地被它所吸引,沉浸在其内蕴之中,久久地回味。辛弃疾的这首词体现和平衡了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因而也就同时将这两种风格特征融为一体,使得读者进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