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失误 3、调整 1960年——八字方针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浪费资源 大跃进时大量砍伐树木 环境破坏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 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 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最大的小麦“卫星”在青海蹇什克农场, 号称亩产4282.5公斤。 浮夸风   1958年8月在河北视察时,毛泽东来到徐水县。当听到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汇报说,全县秋季收粮可达11亿斤时,毛泽东很高兴地问道: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应该考虑到生产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的问题。他同时提出搞人民公社的问题。8月5日,当张国忠在全县作《向共产主义进军》的讲话时,即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要求全县成立人民公社,向共产主义过渡。几天之内,全县248个农业社宣布转为人民公社。 鼓足干劲加油干 放开肚皮吃饱饭 空山吃坐 人民公社社员列队下地生产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危害 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959——1961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龟裂的稻田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核心 * 中国现代史 (1949年10月----- 现在 )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 1953年-----1956年底 三大改造时期 2.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革”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教学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 当时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如何?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并举   ⑴总路线规定的“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生产力。   ⑵总路线规定的“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既变革了生产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共产党就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