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解考纲 语言运用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是2007年高考大纲中新的考点之一,它既反映语言运用的要求,也体现语言运用水平的高层次,与“简明、连贯、得体”并称为语言运用的两大原则。 内涵诠释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近两年高考对语言运用的考查,都涉及到“准确、生动”这两方面的内容,而 “鲜明”的内容,考查则少有涉及。由于该考点 “新”,故备考有一定的难度。 “准确” 内涵诠释 准确是指在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例:古人在用词上尤其严谨,古代苦吟诗人,如贾岛、孟郊者为了“吟安一个字”可以“捻断数茎须”。为了一个词用得准确,可以想三五年。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经典的古诗练字就是范例。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例1: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与李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 门很符合情境。) 2、符合心理 例2: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符合程度 例3:陶醉 / 沉醉 / 迷醉 4、符合对象 例4:随和 / 随便 一群 / 一伙 测试反馈 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4分)(2006福建题)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改正:第一处: 第二处: 参考答案:第一处错误是“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或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第二处错误是“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或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准确与鲜明 我们在沟通交流时,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尤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前面,更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种鲜明的态度 。 “鲜明”内涵诠释 鲜明,是语言运用的原则之一,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鲜明,指颜色明亮;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从以上对“鲜明”一词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运用要达到“鲜明”的目的,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1.表达的时候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 2.表达的时候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 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 新题示例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你点评下面的一则新闻。(6分) 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个字。(2006年北京题)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无几,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为无人问津而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点评: 题目分析: 解题时,我们要先明确题目的要求。题目的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直接清楚,不暗示,不含蓄;“不超过30个字”,就是要求我们的表达不要拖沓,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而题干的提示语对新闻点评的解说,就是要求我们在解题要注意表达得有评论的意味。 由此可见,这一题目紧扣语言运用“鲜明”的要求,综合考查了我们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能力要求高,能考出学生真实的语言运用的水平。 评分的标准: 能合理概括、表现新闻的中心事情,1分; 有评论的意味,1分; 评论中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3分; 字数符合要求,1分。 请你评卷 (1)现在由于社会风气不好,人与人的诚信越来越小。?? 得分: (2)部分青年爱心满怀,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存在于大部分青年身上。 得分: (3)“爱心大巴”行动是爱心社学子们爱心的表现,而返校大学生却糟蹋了爱心。得分: (4)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社会上的欺骗之风盛行,杜绝这种风气是关键。?得分: (5)由于猜疑,使爱心大巴成了伤心大巴,可见社会信用的缺失。?得分: 请你评卷 (6)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的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受到冷遇,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