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对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调元对联

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德阳)。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 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 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 ??? 李调元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蜀中著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诗作天才横溢,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著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 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李调元主张宗法元人朴素自然的风格,反对曲词宾白的骈丽堆砌的时尚,间有对剧作本事的考证,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他记载了当时勃兴的吹腔、秦腔、二黄腔、女儿腔的流布情况,对弋阳腔、高腔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不对之对   据说。李调元小时候被父亲出的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难住了,便说:“李调元一时无对。”意思是自己对不出。不料,父亲大喜,这不正是挺好的下联吗? 刻碑意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 巧对回文联   有一天,李调元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入方丈室中,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当时正逢江南大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 李调元,四川绵州人士,清代中期大学者、文学家、戏曲理论家。与父李化楠和弟李鼎元、李骥元享有“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 的美誉。因其才华横溢、为官清廉,长期以来,有关李调元的趣闻逸事广为流传而成为佳话。今选其一,与读者共飨。“文从胡说起”乾隆某年,李调元上京赴试。船出三峡,乘骑北上,来到一州。正逢州官在书院设宴,邀请名人学士,为赴考举子饯行。李调元信步进入院中,只见正厅上悬一匾额,上书“起凤来龙” 。右厢题名“大块”,左厢题名“玉珠”。众人见他文士打扮,便邀入末座。饮酒间,大家谈诗论文,大有“天下奇才尽此州,此州奇才唯独我” 之概,连李白、三苏的诗文也被讥贬得一钱不值。只听一人说:“近听四川出了个李调元,诗文两绝,名气很大。” 一人哼了一声说:“我见过,实则文乃胡说,诗如放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