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审美内涵.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9中文D班 柴加丽 094050215 、 论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论文关键词:送别诗 魏晋南北朝 忧患意识 审美内涵   论文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得到较大发展,不仅专门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多了起来,而且由于社会的极度动荡,玄学的兴起,以及山水诗的兴盛,此时的送别诗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内涵。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古人说:“悲莫悲兮生离别”(屈原,《九歌》)“有别必怨,有怨必盈。”“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古代交通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而离别更为“古人所重”(《颜氏家训》语)。士大夫们在送别时,不仅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而且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作诗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诚如钟嵘所说:“若乃……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蠕妇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归……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歌咏内容。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便有了送别内容的诗,如《大雅·蒸民》《秦风·渭阳》;战国时屈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但在诗中不止一次地写到送别的内容:“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汉代时有无名氏假托李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可以说也是一组送别诗,在诗中抒发了面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饱满而又沉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先秦到两汉时期,与送别内容相关的诗歌一直是不绝如缕的,但是,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题材领域,其作者也多不可考。 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诗人们创作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定位,加上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乱离,送别诗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作者也大多可考,更重要的是从题材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将个人的离愁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起来,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如魏陈思王曹植作《赠白马王彪》,抒发了不能与白马王曹彪同行的悲愤心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赠蔡子笃诗》,抒发了客中送客的离情;晋人孙楚作《征西官属送于陆阳侯作诗》,抒写了与故人离别远行的悲伤。到了南北朝时期,送别诗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在诗题中开始标明“饯”或“送”的字样,如南朝宋刘骏《幸中兴堂饯江夏王诗》,齐王融《饯谢文学离夜诗》、阴铿《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等均在诗题中标出了诗歌的题旨。不仅如此.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极度动荡.玄学的兴起,以及山水诗的兴盛,又使这时的送别诗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时代感强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在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朝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许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懂瘟疫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尤其是战争所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和文人普遍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的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时的无能为力,因而这时的送别诗突破了游子思妇离情别绪的局限,把个人的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除了表现亲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殷殷劝勉之意外,还表现了由于故人离去所触发的恋国思乡之情,对社会对国事的关注,以及动乱中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等等。如“郁纤将何念,亲爱在离居”“仓促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曹植,《赠白马王彪》),“及子同寮,生死固之。何以赠行,言授斯诗。中心孔悼,涕泪涟而。磋尔君子,如何勿思”(王架,《赠蔡子笃诗》),“历捻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何逊,((}Iw行与故人游夜别》)等都写出了临别之际与友人分手时的悲苦惆怅之情。沈约的《别范安成诗》:“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蹲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更是写出了暮年之别难以再会的悲苦之J清,真挚深厚,动人心扉。社会的动乱使众多的文人被迫长期的留居异地或他国,看到友人返归,在为之感到庆幸的同时,不能不触发起自己的思乡或思国之情。如王架的《赠蔡子笃诗》,诗人与蔡子笃在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动乱连年之际,避乱荆州,一同依附在刘表门下,而如今蔡子笃得以返乡任官,自己却不得不继续留居异乡,那种强烈的怀归忧思可想而知,“虽则追慕,予思周宣。瞻望东路,惨J沧增叹”,对友人的归去充满了无

文档评论(0)

xeve2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