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温作业相关规定比较
6.2.1.10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应根据工艺、供水和室内微小气候等条件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如水幕、隔热水箱或隔热屏等。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靠近的高温地面或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40℃,瞬间最高温度也不宜>60℃。6.2.1.11当高温作业时间较长,工作地点的热环境参数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采取降温措施。 采用局部送风降温措施时,气流达到工作地点的风速控制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带有水雾的气流风速为3m/s~5m/s,雾滴直径应<100μm; ——不带水雾的气流风速,劳动强度I级的应控制在2m/s~3m/s,II级的控制在3m/s~5m/s,III级的控制在4m/s~6m/s。 b)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热辐射强度(W/m2)冬季夏季温度(℃)风速(m/s)温度(℃)风速(m/s)350~70020~251~226~311.5~3701~140020~251~326~302~41401~210018~222~325~293~52101~280018~223~424~284~6注1:轻度强度作业时,温度宜采用表中较高值,风速宜采用较低值;重强度作业时,温度宜采用较低值,风速宜采用较高值;中度强度作业时其数据可按插入法确定。注2:对于夏热冬冷(或冬暖)地区,表中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可提高2℃。注3:当局部送风系统的空气需要冷却或加热处理时,其室外计算参数,夏季应采用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相对湿度;冬季应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6.2.1.15当作业地点日最高气温≥35℃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高温作业时间。-----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1010.2.1 接触时间率100%,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WBGT指数限值为25℃;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WBGT指数限值增加1℃~2℃;接触时间率每减少25%,WBGT限值指数增加1℃~2℃,见表8。10.2.2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的地区,表8中规定的WBGT指数相应增加1℃。表8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接触时间率体力劳动强度IIIIIIIV100%3028262575%3129282650%3230292825: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本标准第14章执行,实际工作中可参考附录B。表B.1 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职业描述I(轻劳动)坐姿: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 (正常情况下,如打字、缝纫、脚踏开关等);立姿:操作仪器,控制、查看设备,上臂用力为主的装配工作。II(中等劳动)手和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等);臂和腿的工作(如卡车、拖拉机或建筑设备等非运输操作等);臂和躯干的工作(如锻造、风动工具操作、粉刷、间断搬运中等重物、除草、锄田、摘水果和蔬菜等)。III(重劳动)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铲、锤锻、锯刨或凿硬木、割草、挖掘等)。IV(极重劳动)大强度的挖掘、搬运,快到极限节律的极强活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20074.4.2.3 卫生要求??? 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为<30℃和≥30℃两类地区,每类按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提出本卫生评价标准,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应不超过下表规定的限值。表4 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上限值体力劳动强度指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区* <30℃地区≥30℃地区≤15 31 32 ~20 30 31 ~25 29 30 ≥25 28 29 注:*所示温度为干球温度-----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5.2.1.10 车间作业地点夏季空气温度,应按车间内外温差计算。其室内外温差的限度,应根据实际出现的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确定,不得超过表l的规定。表1 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2及以下23242526272829~3233及以上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1098765432 5.2,1.11 当作业地点气温>37℃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接触时间。 5.2.1.12 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内气温不应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5—27℃。 5.2.1.13 特殊高温作业,如高温车间天车驾驶室、车间内的监控室、操作室、炼焦车间拦焦车驾驶室等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小于700w/m2(上标),室内气温不应超过28℃—A-----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