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

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 东莞东华医院 吴远军 主任技师 细胞治疗相关研究的重大突破 1967年,将正常人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治疗造血功能障碍. 1990年,器管和细胞移植技术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998年,从人类胚胎组织分离胚胎干细胞. 1999年,发现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1999年,《Science》将干细胞研究评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首位,而耗资巨大的人类基因组工程屈居第二. 2000年,干细胞的研究再次被《Science》评为十大科学进展之一. 2006 年,Yamanaka 实验室利用Oct3/4、Sox2、Klf4、c-Myc 4 种因子将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 2007年,美、英两国的3位科学家因在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2011年,加拿大、美国和卢森堡的3位科学家因发现树突状细胞,并阐明了树突状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近6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重大进展进一步将干细胞研究推向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 2012年,日、英2位科学家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输血与细胞治疗的关系 输血医学的发展史也是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史。 输血(含血细胞)是最早应用、也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治疗技术。 有学者将现已应用的细胞治疗技术分为3代: 第一代:输血(含血细胞); 第二代:未经体外处理(纯化、扩增)的骨髓或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移植(所谓的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 第三代:经体外纯化、扩增、诱导分化等处理的干细胞及免疫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是输血专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东莞东华医院细胞生物治疗实验室建设 东莞东华医院细胞生物治疗实验室(隶属输血科) 正、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各一名 符合GMP要求的百级层流实验室 美国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 德国Thermo Scientific BB15型细胞培养箱(3台) 日本KUBOTA 5922型大容量水平低温离心机 日本OLYMPUS CKX-41-A32PH倒置显微镜 日本SANYO MDF-382E超低温冰箱(-80℃) 百级超净工作台等其他配套设备。 细胞治疗实验室可开展的主要技术项目 干细胞治疗技术(目前限制开展) 骨髓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 脐血干细胞的分离、纯化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扩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扩增 体细胞免疫治疗技术(鼓励开展) 树突状细胞(DC)诱导培养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诱导培养 DC-CIK细胞联合培养 东莞东华医院细胞生物治疗中心百级层流实验室 体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是指从自体外周血液(每次采集50ml)或异体血液(如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增为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后输入患者体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或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目前较常应用的是DC和CIK 树突状细胞(DC)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机体内功能最强,也是唯一可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细胞。 从外周血或脐血中分离的MNCs经贴壁培养获得的细胞群,可在体外诱导培养为大量的DC,再经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成为特异性DC相关肿瘤疫苗。 在肿瘤患者体内,DC负责TAA的摄取、加工并交叉提呈给初始T淋巴细胞,继而刺激初始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产生记忆性T淋巴细胞,并通过以下机制起到抗肿瘤作用: DC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产生CTL(CD8+T细胞/ CD4+T细胞),活化的CTL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DC激活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DC直接杀伤作用。 DC(负载抗原疫苗)制备流程 本实验室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未负载抗原) DC的应用研究 肿瘤细胞抗原致敏DC:用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AA)负载DC制备肿瘤疫苗,回输患者用于肿瘤的治疗。 DC与肿瘤细胞融合:利用聚乙二醇、电穿孔技术将DC与肿瘤细胞融合制备成融合细胞瘤苗,保留肿瘤细胞所有抗原,又保留DC的抗原提呈和激活T细胞的功能,可有效诱导抗肿瘤免疫。 基因修饰DC:用肿瘤相关抗原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修饰DC,比抗原肽或肿瘤细胞碎片直接致敏的DC抗原提呈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目前临床应用主要是用DC(负载或不负载肿瘤抗原)刺激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用于肿瘤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chmidt Wolf等发现在多种细胞因子(IFN-Γ、CD3单抗、IL-1和IL-2)作用下,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并大量扩增成为具有抗肿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