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4 核磁共振
实验 4 核磁共振
[ 引言 ]
1946 年,泊塞尔(EMPureell )和布洛赫(FBloch )所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在几乎
相同的时间里,用不同的方法各自独立地发现了在物质的一般状态中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现象。所谓核校对态中的核磁共振,就是指处在某个静磁场中
的物质的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辐射作用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
现象,泊塞尔使用的实验方法是吸收法,而布洛赫使用的则是感应法,后来,他们二人因这
项重大发现而于 1952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核磁共振于 1953 年发展到应用阶段,此后,核磁共振的方法和技术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连续法 (又称稳态方法或扫描方法),二是脉冲波方法 (又称暂态方法或自由进行方法),
由此形成核磁共振波谱学。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发展促进了物理学本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物
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医药学等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在许多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但核磁共振的方法只能以具有磁矩的原子核为研究对象,使其应用受到局限。
[ 实验目的 ]
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用核磁共振稳态吸收法测量磁场强度。
3、测量氟核 F19 的磁旋比及其磁矩,g 因子等核结构参数。
[ 实验仪器 ]
(1)HZ-811 型核磁共振仪;(2 ) CN3165 型频率计;(3 )5021 型示波器;(4 )可调
永久磁铁; (5 ) 0.05mm 游标卡尺;(6 )试样 A: H1 (硫酸铜水溶液); 试样 B: F19 (聚
四氟乙烯棒)(7 )数据处理软件。
[ 实验原理 ]
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泡利(W.paull )在 1924 年首先提出原子核具有磁矩,并认为是带电的核作自旋运动而
产生的。用此理论成功地解释 了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
!
由经典力学推 出的核磁矩µ 和核自旋角动量 P 的关系为:
Q
µ = p (1-4-1)
2mc
上式中,Q 为原子核的总电荷量,m 为原子核的总质量,c 是光速 。(1)式给出的经典
理论关系与实验值不符 。这是因为,原子及原子核内部的微观运动只能用量子力学来解释;
原子核 内部结构很复杂 ,其中质子和中子都有自 己的磁矩(实际测量得到自由质子磁矩
e e
µP = 2.7896 × ;中子的磁矩µn = − 1.9103× ,它们对于整个原子核的总磁矩
2m c 2m c
P p
的关系,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为了正确表达原子核的磁矩与角动量的关系,在式 1-4-1 中引
入一个无量纲的 g 因子作修正,表示为:
Q
µ = g p (1-4-2)
2mc
g 因子也叫朗德因子(Lande factor),对于不同的核它有不同的值,它反映了核内部自
旋和磁矩的实验关系。
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 γ 这个物理量,且定义为原子核的磁矩
与其自旋角动量的比值 。即
µ
γ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