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社会学研究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
*
为何偏好信访?
张泰苏
提要: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
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
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
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 1978 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
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是“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
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
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与民国—
—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可能:中国民众不选
择行政诉讼是因为对这种诉讼的程序感到陌生与排斥。不论古今,中国民
众都似乎偏向冲突性较低、法官主导功能较强的诉讼程序与审理方式,而
现代的行政诉讼制度因为不允许调解,也许显得过于生硬、冲突性过强,
因而使访民产生排斥心理。
关键词:信访 行政诉讼 纠纷解决 法治文化 历史传统
一、提出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末,湖南省某县发生了一系列广受关注的行政纠
纷(Bernstein, 2003: 5 )。1998 年曾发生要求对农民减负的群众集会;
而 1999 年的集会人数更多,并引发了严重的伤亡事件。事后村民给
长沙的信访办公室提交了联名信,接着到北京继续上访。值得一提的
是,村民们完全没有利用行政诉讼制度。不久后,政府处理了伤亡事
*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益于与耶鲁大学法学院詹姆士·惠特曼(James Whitman)教授、耶鲁大学
历史系濮德培(Peter Perdue)教授、耶鲁大学中国法中心贺诗礼(Jamie Horsley)、蒲杰夫
(Jeffery Prescott)、清华大学法学院何海波教授及耶鲁大学研究生翟淑珍(Susan Jakes)、
徐晓宏等的讨论。本文的一切不妥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1
社会学研究
件和相关责任人。至于集体行动的初衷--行政管理费的减负,则没
有得到解决。
该事件有其特殊之处:多数信访没有如此规模,也没有发生严重
后果(Bernstein, 2003: 5 ),但在某些方面,这次信访与近些年(1996
年到 2004 年)的信访活动有很多共性。首先,信访者并未将行政纠
纷付诸诉讼,而是使用了相对缺少规范性的信访体制。对于美国、英
国和法国的律师而言,一般的行政纠纷往往会在法庭(或类似于法庭
的特别行政审理机构)上解决。而在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在建立后的
第 18 年依然少有人问津。问题是,信访制度往往效果不佳。上述事
件就是一例。
中国的信访体制建于20 世纪 50 年代。根据国务院条例,各级政
府部门均须设置对公众开放的信访办公室,以接受来信或接待来访。
理论上,信访办公室可接受任何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请求(《国务院信
访条例(1996)》:第 8 条)。但近年来,民间信访逐渐集中在两大
类问题:一类是涉诉信访,即对法院决定做出申诉的信访;另一类是
行政纠纷信访,即直接针对下级政府部门的信访。虽然多数行政信访
也可通过诉讼解决,却只有很少数人会这样做。本文试图寻找这个现
象(“信访现象”)背后的原因。
现有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
果。由于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如:谷桂林,2002 ;应
星,2004 ;Pils, Eva, 2005 ;Minzner , 2006 ;OBrien Li, 2004 )。另
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及 1978 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
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是对于上访
“路径依赖”(李文玲,2006 ;于慎鸿,2006 ;张清,2005 ;于建嵘,
2004 ,2005 ;左卫民、何永军,2005 ;Minzner ,2006 ;Thireau Hua,
2003 )。当然,这两种解释彼此并不矛盾。有些学者就两者都支持
(Minzner ,2006 :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