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鹏:视民如伤.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又思“视民如伤” 今天是2011年的2月2日,也是农历年的除夕。下午三点,我来到了羑里城。羑里城的大门口依旧如常,停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车辆:小轿车、面包车、三轮车,还有自行车。人们一手提着水果、点心,一手拿着香表,携家带口,脚步匆匆向大院里的文王庙走去:这是一年里人们要做的最后的一件事情:给文王庙里供奉的周文王去上香,期望他老人家在来年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富裕、发达。 今天对我来说应该是最清静的一个下午:安宁祥和的除夕下午,国人尽享天伦之乐,家庭和美。不会再有接踵而至的工作检查,不会再有来自上面各级领导“予以关照”的请托短信或电话。相反,熟悉的手机中,充满清一色的祝福与温馨。 信步走在羑里城的青砖地上,尽管远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尽管文王庙前香烟缭绕,令我的视野有些模糊,但我感觉此时此刻却是如此的清静与安宁。闲庭信步中,我又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御碑亭。 1750年,乾隆皇帝南游中岳庙,返京途中路过羑里城,即兴赋诗一首:洹荡之间曰羑里,演易圣人昔拘此。天高地下皆易理,彖辞阐发权舆是。天王圣明罪当诛,千载而下真知己。巍巍之台近咫尺,夙凛师承惟四字。无忧其常忧暂耳,王季为父武为子,牧誓谅非心所喜。叩马村在河之涘,夷齐肯首吾斯语。这首诗被镌刻成碑,此刻就默然矗立在我的面前。 微风拂过,碑上的字迹显得十分灵动。洋洋洒洒的诗文中,有一句“巍巍之台近咫尺,夙凛师承惟四字”特别引人注目。这句诗里提到的“四字”, 指的就是“视民如伤”。“视民如伤”语出《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大意是说:我听说要使国家兴盛,就要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这是他们的福利;国家败亡,老百姓被当作泥土草芥,这就是祸事的根源。乾隆在这挥毫而就的诗文中,认为文王对待臣民象对待自己的伤痛一样,倍加关心与呵护,“视民如伤”四个字,则应当为千古帝王所效法。 来汤阴工作将近两年,因各种各样的公务来羑里城的次数已记不清楚。羑里本是寻古踏幽的好去处——庙宇凉亭古朴凝重,苍松翠柏绿荫如盖,但因为每次都忙于大大小小的公务接待,所以到这里的感觉已经麻木,唯有御碑亭的“视民如伤”,给我以清醒和异样的感觉。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被当神一样供奉的人物很多,或是英雄豪杰如岳飞,或是人文远祖如孔子,或是行业先师如孙思邈,或是神话角色如妈祖,但帝王一类的人物实不多见,能够被百姓如此虔诚朝拜的更为罕有。在我看来,周文王之所以被朝拜,除了演“易”之外,其“视民如伤”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更应是被历代供奉的主要原因。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官之制,周礼之格,绵延国祚八百载,奠定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基础与格局,文王“视民如伤”在其中功不可没。可以说,恰恰是文王的仁爱民心,恰恰是文王的民胞物与,恰恰是文王的内圣外王,勾勒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轮廓。 文王生活的殷商时代,君王与百姓无不相信,任何政权与王朝的生存,都是天命所归。彼时纣王毫无顾忌的奢靡暴虐、荼毒百姓,与这种观念也不无关系。但恰恰在百姓的愤怒中,文王看到了商政权的岌岌可危,因而更加注重广施仁德、善待百姓,最终赢得了人们的拥戴。可以说,周王朝的最终建立,决定因素不是强大的军队、先进的武器,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周文王对百姓的关爱理念,迈出了我国古代统治者由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的一大步,也赢得了后人对他“视民如伤”的崇高评价。 时光荏苒,从文王“拘而演周易”至今,历史车轮已碾过了3100多个春秋。多年来,中国百姓的“民心向背”,在历代政权的兴衰更替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秦汉易朝、隋唐换代,无不用生动的事例诠释着百姓与国家之间的轻重关系。古人为之总结的箴言比比皆是:“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治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这些警世之言,均强调“人民为重”的治国思想,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就会被人民推翻。 古训颠扑不破、经久不衰,就是到了现代,也被我们的党再次用实践证明——之所以能夺取八年抗战的胜利,之所以能在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夺取政权,就是因为坚持走群众路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建国六十年来,虽历经艰难困苦,但社会主义中国依旧巍然挺立,并创造了奇迹般的中国模式。这样辉煌的成就得之不易,其中虽有多种原因,但“视民如伤”恰恰是核心之道。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视民如伤”所代表的民本思想,已不只是执政者治国的态度和方法,更是解答“政权合法性”这一理论命题的有效途径。所谓“政权合法性”,简而言之,就是民众对既定政治权力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政权合法不合法,取决于百姓的认可。在古代,我国东汉时期的批判家王符曾提出“民心论”,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视民众为“国之所以成其国”的理由。

文档评论(0)

qtrt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