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稼轩词艺的禅学促因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着意寻春却寻而不得,不经意之间,在无寻处“香”已弥漫……与上面的悟道诗可谓神似,加上辛弃疾自己所说的“四万八千偈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受到了禅宗诗偈的启发。这种类似顿悟境界的词篇还有《添字浣溪沙》:“今古悠悠多少事,莫思量。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鹧鸪天》: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当然,最为大家熟悉的还是那首被王国维称赏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类似顿悟的境界含蕴非常丰富,给人无限的回味余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拿它说明人生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经历的最高境界。辛弃疾还有一些词受到禅宗无差别境的影响,如《生查子》: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上片写人影、清溪、行云、天空的交相辉映,如同“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五灯会元》卷一善慧大士)。“芥子纳须弥”,万法无别,圆融互摄。下片写心有灵犀,有唱有和,如梦似幻,清雅空灵,余音缭绕,余味无穷。类似禅旨之含蓄,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镜中之影,不可指实。 四、妙用禅典,融化不涩 辛弃疾虽不像朱敦儒等人那样较多地化用禅宗语言,但由于他对禅典的熟悉,再加上作词用典是他的专长,所以有些词作巧妙地融入禅典,体现了他用典的高超水平,也使词作本身内蕴禅意,耐人寻绎。如其《浣溪沙》: 梅子熟时到几回。桃花开后不须猜。重来松竹意徘徊。 惯听禽声浑可谱,饱观鱼阵已能排。晚云挟雨唤归来。 这是一首送别禅师之词,从字面看,上片好像是在用景物衬托送别时的情意,下片前两句则是在赞美送别者,最后一句是对送别人的依依不舍以及期待早归之意。如果我们不懂禅典,这样理解也大致不差,但还不够准确。其实此词句句均在用禅典,“梅子”典出《五灯会元》卷三《大梅法常》:“大梅法常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茆燕处……大寂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桃花”典出《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技。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松竹”典出《五灯会元》卷九《香岩智闲》:“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醒悟。”上片连用三个禅宗悟道的故事,其实是在称赞所送别禅师们的悟道境界。下片“惯听禽声浑可谱,饱观鱼阵已能排”仍是在称赞禅师的悟道水平。禅宗主张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所以不管是猿啼鸟鸣、驴叫马嘶,均可成为悟道的触媒,而且这种将禽鸟、鱼儿对举的说法更是禅僧的口头禅,如:《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水中鱼,天上鸟。”《五灯会元》卷四大随法真禅师:“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五灯会元》卷一八大沩祖禅师:“鸟巢沧海底,鱼跃石山头。” 辛弃疾对禅宗文献熟悉,故采用了这种鱼鸟对举的句式。最后“晚云挟雨唤归来”,为什么用上了云、雨的意象呢?原来云、雨与佛禅关系密切:僧人常被称为云水僧、云水衲、行脚僧等,因为他们为寻师求道,常常到各地去,行动自由,居无定所,好像天上自由飘动的云。而法雨又可喻佛法能够普渡众生,就像雨水滋润万物一样,云水、法雨均是禅僧的常用语,禅宗著作中比比皆是。总之,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禅师的称赞之意与惜别之情,同时,又巧妙地融入禅宗典实,吻合送别人的身份。另如其《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夜半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初看似写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所谓浮云遮蔽,青山难觅,风起云散,青山自现,也颇有情趣。但事实上此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在禅宗典籍中,青山常用来比喻不变的自性,浮云则用来比喻暂时障蔽自性的邪见妄念。禅宗认为,只要一念清净,妄念顿除,即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就像浮云已然去,青山依旧在。所以《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说:“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五灯会元》卷二智常禅师的偈更为直接明了:“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见。”是说若为邪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