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明理学(二).ppt

  1. 1、本文档共1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二)

宋明理学(二)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理学分几派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程颢(hào)(1032—1085) 字伯淳(chún),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曾任地方官吏,后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程颢之弟,学者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 二程兄弟早年同受学于周敦颐,“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宋史·周敦颐传》)。后又与邵雍多有交往。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交往甚密。程颢兄弟因长期在洛阳讲学,其学被称为“洛学”。程颢兄弟的言论与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关于程颢兄弟二人学术观点的异同,学界众说不一,本章以合而述之。 程颢、程颐兄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轻视实践;在理欲关系上主张 “ 存天理,去人欲 ” ,强调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 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 他们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认为自己的学说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1400年的儒学承接了起来。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他们所走的“泛滥出入”,而后“归本六经”的道路,代表了当时理学家思想发展的常规道路。 一、二程兄弟的理本论 程颢兄弟的“天理”又称“理”,之所以加之以“天”,乃是由于其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的缘故。二程说:?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具备。(《二程遗书》卷二上) “理”的特性与功用何在呢?程颐说: ?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遗书》卷十八)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二程遗书》卷十九) 程颐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通过“理”的分析而明白其奥妙所在。从这个角度说,“理”可以看作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程颐说:? 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伊川易传·序》)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于一,则无能违也。(《伊川易传》卷二) 认为具体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理,这就是万殊,但最后又殊途同归,统一于一理,这就是“道”。二程说: 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也。(《二程遗书》卷六)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遗书》卷二上) 关于理与事物的关系,程颢兄弟从体用关系上加以诠释,提出“体用一源”、“事理一致”。 程颐说: ?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伊川易传》序)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程颢兄弟不同意张载把太虚之气看作是万物本原、看作是道。程颐说: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二程遗书》卷十五) 二程对于张载的本原论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程颢明确地说: ? 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一源,恐未安。(《二程遗书》卷二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二程遗书》卷十一) 也就是说,张载是用器来说明理、道,用有限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