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常识13-漫谈我国的传统节日.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史常识13-漫谈我国的传统节日.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文史常识-漫谈我国的传统节日 漫谈我国的传统节日 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游历长安,重阳节那天,他目睹着别人头插茱英,手携佳酿,呼朋唤友,登高赏秋,不禁勾起怀乡思亲之情,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一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篇。诗中不仅饱含着王维深沉而孤独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无数羁客行人的共鸣,而且还透露出古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为我们更深人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形象的材料。 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些节日保留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富有创造性的文化象征。因此,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习俗特色是有意义的。下面把一些重要的节日按月加以介绍。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殷商时期,春节叫“元旦”,指正月初一,从每年的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把整个春季都称为春节。今天,我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从辛亥革命以后实行的。围绕着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习俗。主要有:(一)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是春节的准备,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二)守岁。除夕之夜,阖家围坐,通宵不寐,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挽留,也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的期待。一般认为,守岁之举在唐代就有了,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就描述过他“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的情景。(三)放鞭炮。清人翟灏《通俗编.徘优》:“古时爆竹,皆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春节放鞭炮的作用,原来也是为了惊惮驱逐鬼魅,今天却成为除旧迎新、吉祥喜庆的象征了。(四)贴春联。春联由最早的桃符演变而来。原意也是为了驱灾压邪,保佑平安。《燕京岁时记》描述清代北京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盛况:“自人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家百户,焕然一春。”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格律严谨,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春联自从后蜀孟昶开始以来,出现了许多佳联妙对,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品。(五)拜年。这是春节期间极富人情味的一种礼仪习俗。“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清.柴萼《梵天庐丛录》)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拜年由亲谒转化为佣仆持名刺代往致意。清代还时兴一种“拜盒”,把“贺年片”放在锦盒里送给对方表示祝贺。除以上五种风俗习惯外,古代还盛行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踩高跷、赏冰灯等喜庆活动。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最早来源于道教的陈规。道教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但在古代民间,元宵节实际上是春节喜庆活动的又一个高潮。在这一天里,人们要张灯结彩,进行猜谜活动,还要吃元宵、包饺子。元宵节张灯为戏之俗始于汉朝,到了唐代盛况空前,如杨贵妃的二姐。韩夫人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猜灯谜是随着元宵花灯活动开展起来的一种游戏,在南宋时非常流行,“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宋·周密《武林旧事》)古代许多文人都是制谜猜谜专家。流传下来的谜语也有不少是极富特色的艺术珍品。 社日,古代农民祭社祈年的节日,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讲的都是当时春社庆祝的景象。另外,在秋分前后还有一个社日,叫作秋社,古代人民照例也要庆祝一番。 清明节。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方面,“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清明左右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另一方面,清明的前两日为寒食,寒食原本为祭祀之节,由于古人往往把寒食节延续到清明,这样一来,两者就很难分辨了。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被民间演变为传统节日。古人在清明这天要禁火寒食,上坟扫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盒,轿马后挂褚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醉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旧时文人在寒食清时期间,外出踏青,写下不少佳作名篇。杜牧的《清明》诗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上巳节和浴佛节。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